文章

【焦桐】手握权杖,食前方丈──饮食与政治

【作者】
文_焦桐 图_王铭伟、陈育升/旅读、视觉中国、Wikimedia Commons
2023年9月号 第139期
2023.08.31

(首图:曾经需要劳民伤财才能尝到的鲥鱼 ©陈育升/旅读)

 

 

从清粥小菜到满汉全席,人们餐桌上的食物,除了反映文化与喜好,更反映了阶级与权力。

 

珍稀美食从何而来?谁耗力准备,谁坐等享用?

 

餐桌上的较量,舌尖上的政治,不仅仅是「吃」,更是一场权力的展演。

 

 

服兵役时,部队曾在屏东空投训练,我们士兵每桌8人,菜肴寡淡,偶有杀猪,分配到餐盘上的仅是几片猪皮和肥肉,我们总是菜汤浇白饭,边扒饭边望向军官桌上丰盛的菜肴。

 

这种阶级严明的饮食安排充满了政治性,严于贵族与平民的界限。若非上级交待,伙房不会有这么严苛的差别待遇。非仅人微食鄙,同桌吃饭有一位同袍已罹梅毒晚期,全身皮肤隆起暗红疹子和干癣,药味刺鼻。我虽然每餐都很饑饿,却了无食欲。

 

 

饮食阶级金字塔

 

饮食的政治性,首先表现为阶级差别。连祭祀也讲究阶级,祭品的丰俭,代表了人们对食物占有的程度,食物的占有,又反映出阶级权力。在阶级观念中形成的祭祀制度,也形成了各种阶级的消费标准、规格,形成「上下有别」、「贵贱不逾」的饮食伦理观念。《礼记‧礼器》:「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明确记载周代饮食制度的等级差别。

 

清代宫廷规矩:皇帝、太后、皇后吃饱后未动用的菜肴,赏赐给妃嫔、皇子、公主、大臣吃;他们吃剩的,再赐给宫女、太监。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帝王的权柄,掌握了全国的美食。商周时期,宫廷内就有专供宫廷食用、酿酒的「千斯仓」、「万斯箱」,里面装满了以奴隶血汗换来的粮食。此外,宫廷中总是经营著鱼塘、园囿、牧场,源源不绝地为帝王提供饮食资源。

 

让人民吃饱是治国的基本手段。商代第19位国君盘庚,为了给民众开辟一个旱涝保收的耕种环境,也为了限制日益增长的贵族特权,决定迁都。迁都前,他对贵族中的聚敛财富现象非常气愤,下令把所有的粮食集中起来,统一使用。把粟、谷捣成粉,做成面团蒸熟了存放,食用时再平均分配。盘庚在迁都时、迁都后,都一直跟民众长途跋涉,一起吃干粮,并且亲自开垦荒地,种植五谷。他为黄河流域奠定了中原农业粮仓的基础。

 

 

清宫餐具排列反映饮食阶级 ©视觉中国

清宫餐具排列反映饮食阶级 ©视觉中国

 

 

制饮食之礼,长君王之欲

 

权力毕竟会使人腐化。历代统治阶级的奢侈饮食生活,乃是厚敛民脂民膏为基础的。为了合理化优渥的饮食条件,统治者从「礼」的角度把饮食、权力结合在一起,使吃成了地位的象征。日益发展的经济,也为后世君王供奉了享用不尽的物质基础,并且大大地刺激了贵族们日益膨胀起来的胃口。

 

历代宫廷贵族为了显示吃得文雅、吃得体面、吃得威风、吃得不可一世,就把吃载入宫廷礼制,用固定的礼仪程式加以维护。

 

刘心武〈王府喉掸〉叙述他和清王爷的一段忘年交。所谓「喉掸」是可以伸进喉咙里的小鸡毛掸子,当时的王公贵族吃满汉全席时,为了不停地吃,经常用这喉掸伸进喉咙去催呕,以便腾空胃袋,继续再吃。

 

东汉末年,宦官张让霸占田地,搜括民财,使自己变成万贯家财,还手握朝廷大权。当时,有一个人想做官,就送了一斛葡萄酒给张让,由于葡萄酒是非常稀罕的东西,张让一爽,就满足了这个人的要求,授他「凉州刺史」的官职。

 

 

珍贵食材与精美摆盘有时正反映著饮食的政治性 ©陈育升/旅读

珍贵食材与精美摆盘有时正反映著饮食的政治性 ©陈育升/旅读

 

 

百计但求鲜味在

  

可见食物本身也因多寡,而带著权力意涵。王天下者食天下,明代一年一度的「鲥鱼盛会」即是明显的例子。鲥鱼主要产于现在江苏的南京、镇江一带,每年春季溯江而上,初夏时节进行洄游生殖,这时候正是捕捞的好季节。明《食鉴本草》:「鲥鱼,年年初夏时则出,余月不复有也。」因为量寡,这种江南地方特产身价倍增,明代中期起,被地方官吏列为贡品。

 

从另一方面看,运送新鲜鲥鱼入京是极端困难、艰辛的工程。运送分为水、陆两种途径,交通工具是快马和冰船,沿途还得设置鱼场、冰窖来保鲜。从镇江到北京,路途大约三千里,却限定必须在廿二个时辰送到。为了争取时间,送鱼的人中途不准吃饭,只能吃鸡蛋、酒、冰水,马歇人不歇。沈名荪〈进鲜行〉:「三千里路不三日,知毙几人马几匹?马伤人死何足论,只求好鱼呈至尊。」皇帝享受鲥鱼宴,被百姓称为「鲥鱼害」,老百姓这种一年一度的灾难,直到康熙年间才免除。

 

金正日酷爱美食,官邸总不乏外国大厨为他烹调异国料理,甚至旅行期间也常有厨师随行。2001年,金正日访俄,当列车穿越西伯利亚,这位朝鲜劳动党总书记的餐桌上端出龙虾和「天上龙肉」招待贵宾,有幸吃到的俄国官员追忆,列车上的龙虾是活的,至于大家赞不绝口的「天上龙肉」其实是驴肉,这是金正日最喜欢的一道家常菜。

 

 

金正日也爱的珍稀美食龙虾 ©王铭伟/旅读

金正日也爱的珍稀美食龙虾 ©王铭伟/旅读

 

  

餐桌上的外交

 

历史上许多大事都发生在餐桌上,餐桌令人愉悦,松懈。酒足饭饱,人与人之间更容易取得理解与认同,消弭仇隙。时至今日仍流行美食外交(Gastrodiplomacy),如同希拉蕊‧柯林顿说过的:「食物是最古老的外交工具。」希拉蕊出任美国国务卿之后,大力推动美食外交,认为美食外交是一种巧外交,菜肴的优劣对外交成败具关键性,因大部分棘手的谈判都是在晚宴中进行。

 

最具政治性的餐饮当属国宴。国宴的任务并非美味,而是政治。国宴菜色往往炮制象征意涵,例如2018年历史性的南北韩高峰会,方方面面皆讲究,都有著特定的符码:官员围坐的圆桌直径2018公厘;韩式方饺包的馅料产自金大中的故乡可居岛;以环保农法栽培的禾鸭米产自卢武铉的出生地;红鲷和鯰鱼是两韩节庆时会吃的淡水鱼,代表双方相近;章鱼捕自南韩统营市外海,该市是尹伊桑的故乡,他在北韩出生,倡议统一的作曲家;松茸采自北韩绵延至南韩的白头山脉,象征统一;命名「民族之春」的芒果慕斯,以印著韩国统一地图的巧克力片装饰,罩在一枚圆顶巧克力硬壳内,食用前须先敲开,隐喻关系升温,破除障碍……

 

种种排场意在展现其政治符码,政治人物往往不是在审美,而是在表演,饮食活动带著托寓、认同、交换的作用。饮食如此这般常带著政治性。英国人开始用糖、喝茶的习惯,正好是英国展开海外扩张、夺取殖民地的时期。当时非洲奴隶的买卖风气越来越盛,殖民地的农场数目也不断增加。

 

在人类的历史里,改变饮食习惯最有效的办法,是战争。二次大战期间,糖的供应相当稀少,就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后不久,出身南方的美军参谋总长马歇尔通知所有将领,向政府要求增设可口可乐生产工厂,好让产品可以供应前线。马歇尔这个举动,使可口可乐在战时享受到跟食物、武器一样的经济地位,也因此不必受到配给的限制。同盟国战区里总共设立了64座可口可乐生产工厂。

 

 

英国上层阶级举办午茶派对 ©Wikimedia Commons

英国上层阶级举办午茶派对 ©Wikimedia Commons

 

 

肉山酒海的权力盛宴

 

盛宴都带著节庆氛围和政治意图,舖张而奢靡。1821年,英王乔治四世的加冕宴,食物量出奇地大,难怪乔治四世在十年后过世时腰围达125公分。这场宴会有300位宾客,却用了3375公斤牛肉,1120公斤羊肉,1600只鸡;平均每人吃下超过11公斤牛肉,近4公斤羊肉,5只鸡。每人除了大口吃肉,都畅饮好几瓶香槟,也有许多波尔多和勃艮地葡萄酒。

 

并非在场的人都那么有口福。宴会所在的西敏厅特别为这场合建造了环厅的二楼回廊,男宾的妻子、家人只能在回廊观看宴会进行好几小时。据说席间有人拿手帕包裹阉鸡,抛给二楼挨饿的家人。

 

据说维特里乌斯在西元69年成为罗马皇帝时,他的弟弟举办了一场动用2000尾鱼和8000禽鸟的盛宴。这皇帝好像永远保持饥饿状态,相传能有这种永不餍足的特异功能,全靠一根羽毛。每次他暴食之后,会拿羽毛搔喉咙催吐,再开始享用下一顿大餐,文献记载他是「老饕维特里乌斯」。与清王爷吃满汉全席使用的喉掸,性质相同。

 

维特里乌斯纵情暴食的盛宴,最令人惊叹的还是他自己策画的一餐:选用许多人们难以想像的食材,盛装在一个巨大的盘子里,大到他根据智慧与战争女神把它命名为「敏涅瓦之盾(Shieldof Minerva)」。这些食材必须动用三层桨战船从文明世界的另一端运到罗马,最后集结在盘中。而且他只从每种动物耳上取最细小的部位,诸如红鹤的舌头,鸟的脑,狗的肝。这道菜的目的不是为了补充体力,炫耀权力,罕见、铺张与荒谬才是重点。

 

 

****************************************

 

焦桐

 

焦桐

 

1956年生于高雄市,「二鱼文化」公司、《饮食》杂志创办人,曾为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退休后专事写作。已出版著作包括散文《暴食江湖》、《滇味到龙冈》、《味道福尔摩莎》、《蔬果岁时记》、《为小情人做早餐》及诗集、论述等等卅余种;编有年度饮食文选、年度诗选、年度小说选、年度散文选及各种主题文选五十余种。

 

****************************************

 

延伸阅读

 

【焦桐】观食中怪奇,入口中惊喜──论饮食与文化

 

https://www.orchina.net/article/3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