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亲水系:黄花城水长城

【作者】 闻廷
文_甘炤文/旅读中国 图_陈育升/旅读中国、CTPphoto、视觉中国
2020.06.09

提到「长城」,许多人的第一印象总不免浮现出边塞黄沙漫天、风卷残雪的刚莽景致,然而又有谁料想得到在旧时帝都的京郊地域,居然敛藏著一处明丽深秀的「水长城」,并且每逢春回大地时节,遍野还密生著锦簇花团与之相伴?

 

 

据史料所载,这座位于北京怀柔区、通体盘桓如带的黄花城水长城,始建于明代永乐二年(西元一四0四年),时序约略早于明成祖朱棣下诏营建北京宫城之际(永乐四年)。按常理言,长城本应以军事防卫为首要任务,为何独独黄花城水长城以「水下造景」作为看点呢?推究其缘由,系因上个世纪七0年代中,为满足首善之区日益扩大的民生用水需求,于是主事者著意于京郊的九渡河镇一带建造大坝截流蓄水(大坝所在之处,即为旧时的西水峪关),从而造成水面升腾、形成湖潭,连带淹覆了低壑地带的长城建筑,最终使得既有的山、水、城、墙彼此交融于有无间,造就了这一段没入水下的历史。

 

塞上景,江南风

 

不同于其他地方动辄焕发刀兵气象的长城段,刚柔并济的黄花城水长城在丘峦间错综迂回,复与水光灩潋的灏明湖(即西水峪水库)叠映成韵,雄壮之中因而别具几分秀丽的特质。

 

和八达岭、慕田峪长城等经年游人如织的景点相比,黄花城水长城的来客数量相对稀少。登临其间,尽管沿路水、陆交错的风景动线每令来客心旷神怡,可是上下延緜的梯坎却也同样慑人;若想要成功达阵、走完全程,所须耗费的体力绝不亚于攀越其他野长城!

 

得依山傍水的地利之便,景区内亦开发出野性十足的户外休闲体验以及相关水上活动行程,前者包括大坝速降、扎筏泅渡、空中单杠等项目,挑战运动健儿的气魄胆识;而若欲转由水路往返,游客除却可以搭乘慢船,仔细赏览夹岸丰茂的林相以及诘屈起伏的长城姿态,亦得选择坐上快艇破浪驰行,长驱直入风光明媚的水岸深处。

 

无论如何,来到黄花城水长城,必不容错过城体没水而入、破水而出的神奇景象:眼见石条结构的墙身兀自迤逦伸延、倏然间却遁隐于湖面之下……那宛如哑谜一般难解的画面不唯带有超现实主义的想像,更是值得摄影志念的「到此一游」背景!

 

树犹如此:明代板栗园

 

儒家经典《论语》中尝谓:「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作为社稷坛上牌位所使用的原料木材,打自周代以来,栗树便被赋予山河家国的象征意涵。

 

而位于黄花城水长城景区内、占地面积上百亩的板栗园,本为明代时衔命驻扎于此的官兵所亲手栽植──当时防守的军员,多在长城外头广种榆柳等杂木,从而延缓敌方策马袭击的进程;对内则培育具有经济价值的果树,果实以为士卒所用。如今板栗园内仍存树龄达几百年以上的古木四十余棵,盘根错节的枝干不仅回添绿意,每逢采收季令,其所开结的香甜「栗子」复与「利子」谐音,寄寓著薪火代传、永保安康的想望。而这样的想望延续至今,依旧化作长城边上的浓荫,引逗来人兴发思古幽情。

 

©陈育升/旅读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