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科幻小说里的现实中国

【作者】 李政亮
文_李政亮 图_猫头鹰出版社
2017年4月号 第62期
2017.04.22

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一时鹊起,过去两年皆有作品荣获科幻文学最高荣誉的雨果奖。这些小说已跳脱对科学盲目乐观的笔法,而走入更深一层,透过科幻再现中国现实──例如《三体》侧重国际间竞争的刻划,《北京折叠》探讨阶级壁垒……

 

 

甫卸任的美国总统欧巴马自小便养成阅读习惯,即使日理万机,每天仅睡五个小时,依旧阅读不辍,中国科幻小说家刘慈欣的《三体》英译本便在其中,粉丝欧巴马甚至也曾发电子邮件给作者。《三体》为二○一五年雨果文学奖长篇小说类的获奖作品,雨果奖素有科幻文学的诺贝尔奖之称,可见此作之地位。

 

在刘慈欣之后,二○一六年中国作家郝景芳再以《北京折叠》获雨果奖中短篇类小说殊荣。科幻小说为何在中国一时鹊起?这两部获奖作品又写了些什么?

 

中国科幻小说的前世

造纸、印刷、指南针与火药,是中国人自豪的四大发明。然而,这些科技创新能力却未能持续进化,十九世纪中期开始,导致中国积弱不振的关键,却也是西方国家的船坚炮利。

 

当四大发明成为昨日黄花,大众在积弱的国度里窥探与想像新的世界。廿世纪前后,各种科幻想像不断浮现,一九○四年荒江钓叟的《月球殖民小说》极具象性。故事描述中国新登科的士子孟龙华见时局动荡,上奏改革对策,却反遭治罪,孟龙华唯有携家带眷逃离中国。途中,结识日本气球家,而后搭乘气球造访世界各大国度。

 

小说所述甚杂,有趣的是显影了时代,既有孟龙华结识反清革命志士的情节,也有世界观的描述,及与日本气球家、美国传教士的交往等。整部小说的高潮则在于月球成为中国殖民地,这在中国受列强侵略的时代里,正是不无荒诞的宣泄。

 

一九四九年之后,科学不再只是想像。共产党强调「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与价值,在社会主义体制中,科学除了是「科学家强国」的志业外,更是改变社会、提升国家实力的实际动能,在这样的思维下,科学一词代表著「科学改变中国」的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