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神食粮】寸木亦能知心:木后推手

【作者】
文_陈筠欣、曾博纶/旅读中国 图_陈筠欣、曾博纶/旅读中国 编辑_邝介文/旅读中国
2018.05.14

台中中区仁爱街里,有一处雕刻店,

走过八十个年头,雕刻了无数件木制品,

见证了时代的生活需求和礼仪习俗。

但在这间店里,却不见一般传统木雕店的杂乱,

陈列整齐的木雕作品,在橘黄色的灯光散发著迷人的檀木香气,

它是陈彫刻处。

 

陈雕刻处成立于日治时期,早期专司日式栏间、家具雕花等等大型作品,后来也创作木鱼匾额种种小型器皿,几乎只要客人说得出口,师傅就能做得出手。目前经营到第三代,以精湛的工艺闻名,出自于他们的匾额遍及全台。

 

五、六十年的历练,让陈文才一眼即能见出木头好坏,闽南语俗谚「寸木不知心」说的正是木刻行业的不确定性。表面看来完好无缺的木头,唯有雕著雕著才能知道它的内心。我们常用木头来形容一个人不知变通,甚至笨拙愚昧,然而在陈文才眼中,木头却聪明得像一个人,有其性格、有其纹理。雕刻的过程就像和人相处,唯有双向沟通、彼此容忍,才有可能成就作品。

 

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

 

寸木不知心,也像是在形容时代的不确定性。随著岁月推移,木雕业需求大幅减少,整条仁爱街只剩陈彫刻处这间雕刻店,大众也越来越不重视雕刻业,使得陈文才也萌生了退休想法。

 

儿子陈希彦不舍这间养活自家三代人的店就此结束,决定接下传承重担,在二○一一年返乡创立了COMMA这个品牌,取其意「逗点」,代表这只是陈彫刻处的逗点,并非要取代,而是利用自身工业设计的背景,结合父亲的手艺,延续陈彫刻处的精神,老树新枝,创造出更多木雕的价值。

 

将五十年灌注在五小时

 

于是陈希彦开始建立品牌,设计新商品,还花了两年将店内环境重新改造,并且增加了手作课程、提供换工机会。

 

经过陈希彦、妻子韩惠菁与父亲不断尝试后,在二○一六年正式推出的手作体验课程大受好评,至今几乎每周的例行课程都会额满。透过师傅五十年的丰富木雕经验,任何学员都有办法在短短的四、五个小时的课程后,完成自己的木雕作品。

 

增加生意,然后添加生气

 

陈彫刻处的多种改变,不是为了增加多少生意,而是希望添加生气,吸引更多人能来够接触木雕产业,让木雕重新融入大家的生活中。

 

曾经,陈文才作为职人的怀疑,是否应该坚持?是否应该放下?是否应该转型?是否应该革新?这些林林种种的自我诘问,也唯有雕著雕著才能知道它的方向,终究还是那句老话──寸木不知心。

 

旅读微电影

木后推手

立即看!

 

↶↶↶加入旅读LINE@好友,免费送旅读中国杂志到你家!数量有限!

✦更多内容请见《旅读中国》2018年5月号【南疆,千年赶集!】 

✦诚品、金石堂、博客来热卖中,或线上火速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