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跟我走】世界文化聚基隆:西方开拓,日人参与

【作者】
文、图_ 张慧萱/ 旅读
2022年1月号 第119期
2022.01.07

遨游山海之间,体悟自然之美;行于城市巷弄,细品历史之貌。台湾北方门户基隆,从百年前便有各国势力在此角逐,西方人与日本人于此建设留下的点滴痕迹,为迷人雨都更添几分文化底蕴。

 

 

各国人文 形塑鸡笼

 

基隆古称「鸡笼」,十七世纪起西班牙人与荷兰人相继占领和平岛,加上原先居住于此的凯达格兰族,与往后相继来此的汉人、日本人,使和平岛登上世界舞台,更开启此地多元文化交织的百年历史。和平岛位于基隆口东侧,除了丰沛历史外,独特地型更是完美大自然教室。历经浪涛形塑、风化雕塑,和平岛海岸出现如阿拉宝湾、万人堆、千叠敷、海兔岩、蕈状岩等各种美丽地景,还有丰富潮间带生态。其中,阿拉宝湾更被《美国中文网》评为「全球廿一个最美日出观测点」之一。

 

除了世界文化杂揉,战争也在基隆划下深刻印记,二沙湾砲台又名「海门天险」,建于清领时期,台湾巡抚刘铭传特别把砲台移至地势较高的山坡处,为了能远眺海上敌人位置,进而保障居民安危,现也被列为国家一级古蹟。

 

二砂湾砲台位于中正公园二沙湾山上,悠远历史令人著迷,而在中正公园则能一览基隆新旧交织的美好风光。中正公园分为三层,台湾十二大地方节庆之一的「鷄笼中元祭」,便于第二层「主普坛」举办。第三层除有著慈航普渡观音像,此处还能远望基隆景致,不管是虎仔山「KEELUNG」地标、基隆屿、协和火力发电厂的三根大烟囱,或是蔚蓝海景,皆能一览无遗。

 

 

日人创设 印记永刻

 

世界文化轮番于基隆亮相,但对其影响最深的莫过于日本人来此建设。日治时期台湾糖业、盐业与煤矿业飞速发展,八斗子车站至深澳车站段落原为日治时期运送丰沛物产的轻便铁路,但随著矿产减量与停产,旧铁路也跟著废弃。现今轨道之上虽不复见昔日荣景,但取而代之的观光自行车为旧铁路注入新活水,海天一色优美景致吸引众多游客,使得深澳线再次迎来新生。

 

基隆铁道支线终点处,日本人在码头建设了一座仓库,便是后来的阿根纳造船厂。仓库用来将金瓜石金矿及各地矿产集中后,再统一运送至日本。日治时期后此处被租借给美国游艇造船公司「阿根纳造船」,并于二〇一六年登录为基隆市历史建筑。

 

除了铁道建设外,西元一九三四年日本人在阿根纳造船厂附近创建了正滨渔港,作为金瓜石金矿主要运输港口,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全台湾第一座跨海大桥「和平桥」也位在此处,正滨渔港从一座近百年历史的港湾,如今摇身一变,河岸旁彩色屋成为基隆新地标,仿佛也揭示著基隆的华丽转身,从满腹悠久历史的灰色城市,转换为满载艺文力的青春港都。

 

挥别旧梦 雨都新生

 

基隆不复过往「雨都」黯淡之貌,此地虽然更加亮丽与新颖,但沉潜于基隆核心的文化本质始终未变。坐落于长潭里鱼港旁的国立海洋科技博物馆,前身为一九三七年日治时期建造的台湾电力株式会社,现今到访海科馆,除了了解最新潮海洋科技之奇,亦能一览当年火力发电厂于此留下的古蹟,建筑新旧混合,让基隆之貌更显独特。

 

海科馆不远处,则是基隆最时髦打卡地─潮境公园,园内数只大扫巴矗立于基隆屿前,细细说著此地纷杂的往昔记忆。潮境公园原为垃圾掩埋场,每当海风吹拂,恶臭也跟著吹入邻近住户家中,始得周围民众生活大受影响,后此地改为环保复育公园,几只扫把也代表著保护环境的象征。潮境公园内大扫把也透露出基隆的改变,扫去尘埃与灰暗,还原其本真的翠绿山林、湛蓝海景之貌。乘上公车,游转于山海之间,用双脚深度体验基隆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