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知性中国】释玉:中华至宝

【作者】
文_ 吴骏声/ 旅读 图_ 图虫创意、CTPphoto、123RF
2021年7月号 第113期
2021.07.23

「玉」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随著朝代更迭有著不同的象征意义,从周的阶级概念、秦的无上权力,再到现代的审美观赏,都展现了中华子弟对这块美石的重视。

 

 

谢天祭神,由石转玉

 

为了感谢上天,那时的人们把美石打磨成圆盘状,这种被称为「璧」的器具,遂成为一种与神沟通的桥梁,也为相关的神性传说埋下了伏笔。在工具尚未发达的年代,那时的璧仅仅只是在中央凿一个洞,方便移居时携带,这也演化为华人在身上配玉的先河。随著人们手上的器具越来越进步,工匠把观察到的、甚至想像到的内容,都刻在上面,包括农作物的「谷纹」、人体身上的「乳丁纹」、家中草席的「蒲纹」、生活器具的「弦纹」、「绹纹」,天空中出现在「云纹、雷纹」,甚至想像中的「龙纹」、「凤纹」等等,不一而足。

 

进入青铜器时代后,人们手中的工具进步了,在四川金沙遗址中甚至出现了一个以整块石材,所刻凿的「陶雕玉环炼」──这是三个环相互扣在一起的绝世作品,每一个环既活动自如又浑然一体,如此耗费精力的精品,显然不是为生活所需而制作的工具,而是藉由细腻的雕传达对神明的敬拜诚意,如此一来,也侧面烘托出「玉」的象征意涵:神性。

 

周礼阶级,无价至宝

 

到了礼教制度兴起的周代, 「阶层」观念盛行,代表神性的石头,成了上层人士不可或缺的佩件。正因为如此,他们对身上所带的玉石质料,要求越来越高,条件也越来越多样;另一方面,随著身上的零件多了起来,彼此难免相互撞击发出声音,于是大家也开始学习听声识人,藉此来评价其人品与教养。

 

儒家思想问世后,进一步将高尚的人格和玉石联系起来,使得玉的第二个特性:「灵性」得以凸显出来!如此更加重了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甚至产生「黄金有价、玉无价」的论点。

 

和阗玉,是有名的软玉石品种,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图虫创意

 

秦皇御制,至高权力

 

西元前二二一年秦朝统一全国,「和氏璧」被改造成一个信物,从此,一个被刻上文字,代表君权至上的「国玺」出现了,这个创举也使得玉的第三个特性:「权力」被镶嵌其上。至此,玉石和权力的关系,在余下几千年来从没有断过,历朝历代的执政者都认为,得到一块绝世美玉,是上天对自己的肯定!而用这块玉石所制成的玺,不论神鬼还是人民,都必须绝对服从。

 

汉代时,平民开始将时称「刚卯」的玉佩带在身上,并将一段「天帝命令」的文字,在特殊的时间刻在玉石上,从而确保佩带的人能获得平安,这种概念,也使得玉的第四个特性:「避邪挡灾」的功能应运而生。从此玉在华人的心目中,不单是神性与灵性的象征,更寄寓著君子德性,还能保护物主遇难呈祥,而且总是造价不斐!

 

摩登色彩,各有千秋

 

到了现代,所谓的玉不再是简单的「美石曰玉」,而是从现代矿物学的角度,将玉精确标定为「辉石」或「闪石」。「辉石」俗称「硬玉」、「翡翠」,是火成岩或变质岩中的矽酸盐矿物;「闪石」俗称「软玉」,也是火成岩中的「角闪石」一系,再细分为十五个类项,其中以新疆的「和阗玉」最引人注意,所产的颜色包括红、黄、白、碧(绿)、青、墨(黑)等,要求颜色越纯越好!

 

此外,决定一块玉的价值,除了本身的质料外,雕功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名具备巧思的工匠,往往能将质料不好的玉块,转化成价值连城的作品!例如台湾最有名的国宝「翠玉白菜」,就玉质而言,实在不算上等美玉,因为它的颜色不纯,又深浅不一、充满了斑纹⋯⋯可是巧匠却将它的缺点转化为优点,透过雕凿的技艺,使成品形象与真实的白菜不谋而合,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巧思雕工,正是「翠玉白菜」无价之所在。

 

一块玉的价值,颜色、质料和雕功都是重要的因素。©马志信/CTP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