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饮食关键词】论包食:咬开!才得真滋味

【作者】
文_ 焦桐 图_ 焦桐、CTPphoto
2021.01.29

「包食」是我杜撰的名词,意指用面粉、米粉包裹内馅,集菜食面食或米食于一身,经过蒸、煎、烙、烤、炸等工序致熟的食物,诸如各种包子、月饼、水饺、锅贴、锅盔、韭菜盒、胡椒饼、春卷、馄饨、馅饼、汤圆、粽子、荷叶粉蒸肉⋯⋯以及各种糖包,体系可观。

 

 

这些中式点心常经英译为「dumpling」,译名委实草率,忽略了各种食物的细微差异,和文化特色。

 

蒸、煎、烙的市井美食

 

小笼包堪称袖珍型的包子,原先乃无锡小吃,特色是皮薄有韧性,通常搭配酸醋、嫩姜丝吃。此物到台湾之后发扬光大,从大餐馆、豆浆店,到路边摊都可见其身影。

 

天下小笼包我偏爱台北的「点水楼」和「鼎泰丰」所制,两家都做得精致绝美;环境是明厨亮灶,进门即见一群师傅忙著制小笼包,技艺、材料、卫生规范,剧场般,一举一动皆在来客的眼中,搬演小笼包在台湾的故事。

 

水煎包也随处可见,其性格休闲,美学特征是馅饱汁满,皮薄底脆。又名生煎包,是以煎、烙致熟的包子,用酵面为皮,褶花包入调好味的肉馅,放进平底锅中,先用面粉浆加盖烹至金黄,再加入油水稍煎,最初流行于中国北方。

 

上海「新苑私房菜」的生煎包©焦桐

 

水煎包异于包子在脆底,工序介乎煎、蒸之间,我喜食略呈焦黄的底板,嚼感厚实,带著肉味和油香。此包以上海闻名,上海人叫「生煎馒头」,弄堂口随处可见,形成独特的都市风情。

 

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小包子整齐密集排列在平底锅上,浇一圈油,再淋上水,蒸气轰起,油珠乱溅,迅即以锅盖封锁,几分钟后再掀开锅盖,蒸气轰起香味。其材料用半发酵面团,追求软韧适口。

 

上海的水煎包往往在上面搁一点葱花,台北和香港的则习惯撒些白芝麻。我心仪的生煎包颇伙,诸如上海「新苑私房菜」、「致真酒家」、「虹口喜来登采悦轩」,和香港「上海总会」、「利苑」所制;台北「高记」的铁锅生煎包、师大夜市「许记」生煎包,皆有滋有味,不遑多让于上海名店的作品。

 

其它像锅贴、韭菜盒、锅盔都算是饺子、包子的变奏。锅贴又叫「锅烙」,通常包成水饺状或长方形状,用平底锅先以凉水煎,熟时倾油再煎,成品外表酥脆,内馅鲜香。内馅变化多端,常见的是肉末和虾仁。

 

台北「春申食府」的素蒸饺。©焦桐

 

台北「银翼餐厅」的锅贴用梅花状模具煎制,味道甚佳,可惜相黏太紧,夹起时不免皮破汁溢。虽然美味,我仍嫌它太油,跟坊间的韭菜盒一个样。吾甚爱「宋厨菜馆」的韭菜盒,寡油,精巧,介乎煎和烙之间,我每次去吃烤鸭,例食韭菜盒。

 

淮安「文楼」的蟹黄汤包,素有「味盖三城,驰名京都」之誉。©焦桐

 

饺子最适拥抱热闹、咀嚼孤独

 

包食中以饺子最具中华性,北方人逢年过节无饺不欢,异乡游子也喜群聚包饺子。从前,民间有几个固定的吃饺日:冬至,除夕,春节,元宵,七夕,其中伴随了许多习俗和故事。

 

中国人吃饺历史久远,早在西元五世纪时已是黄河流域人民的普通面食;新疆吐鲁番考古发现的唐墓就有饺子,形制和现代一样。饺子之名据说是除夕夜吃它而得,往昔讲究守岁包辞岁吃,夜晚十二点为子时,人们到了「更岁交子」的新年,吃带馅食物叫「交子」,久而久之,交子就写成了饺子。

 

大年初一食饺是民间的传统风俗,连接著祭祀活动。北方正月初二祭财神,祭完财神要捧元宝,所谓元宝,就是用金银钱或者是小银角子一只包在饺子里,谁吃到,表示那一年就财运亨通。

 

饺子宜集体制作,全家人一起劳动,早已成为中国人的象征意义,白白净净的饺子在笑语闲谈中排队等著下锅,那里面饱满著欢乐氛围,和家庭的温馨。我中学时曾在同学家吃饺子,喝饺子汤,竟咬到一块硬币,在大家的欢笑庆贺声中不免心生憧憬。后来发现是骗人的,数十年来,我没有一天发过财。

 

没有什么食物比饺子更能连络情谊了。饺子制作往往是团队合力完成,和面、剁馅、皮、包饺、下锅、捞出,大伙站在一起谈笑,彷彿一条快乐的生产线,分享劳动,分享食物。

 

我忙碌时辄下饺子吃,方便又美味,从前发愤读书的日子常以冷冻饺子裹腹。我常买南机场「秀昌」的冷冻饺子,在于外皮较具弹劲,肉馅也更有滋味。他们包水饺的时候,好像有一种节奏感,并非站著不动地包,而是双脚微屈,一起一伏地配合手上的动作。

 

身手俐落的人皮,像发扑克牌,帅极了。包饺子的手指要巧,馅放在皮上,前后两边对准,再以两手拇指、食指挤压。高明的饺子都皮薄馅大。那薄皮滑溜,富弹性,黏性足,紧紧将肉馅包容在里面,滴汁不漏;那肉馅经牙齿轻咬,汤汁总是兜了一嘴。

 

吾友杨明祥寄来他经营的「父初饺子」,饺皮弹牙,内饀饱满而调味甚佳,煮熟后半透明的皮甚是迷人,乃我最近欣赏的作品。

 

一个人吃饺子最寂寞。寂寞时吃的饺子,通常是冷冻饺子,方便是方便,总是带著寒窗苦读的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