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外朝─宇宙中心太和殿

【作者】
文_吴骏声/旅读中国、旅读编辑部 图_旅读中国、视觉中国
2020年11月号 第105期
2020.11.12

经午门入宫,漫步过状似长弓的「内金水河」,便象征著跨过银河,由人间进入天界。眼前霸气辉煌的金銮殿──太和殿,正是明清两朝北京城内皇权重心所在。

 

 

外朝即古代帝王办公之处,以干清门为界,南为「外朝」,北为「内廷」。传统上,外朝包含三殿两阁,分别是太和、中和、保合殿「三大殿」,以及分列左右的弘义、体仁两阁。

 

据《明世宗实录》卷四百七十记载:太和殿前身明代奉天殿「原旧广三十丈,深十五丈云」,即面阔九十五公尺,进深四十八公尺,面积达四千两百余平方公尺,是当时北京城内外高度最高、开间最多、进深最大的建筑。

 

因著鹤立鸡群的高度,此殿自明永乐十八年建城以来,历经两次火灾与重建,现存太和殿是康熙三十六年重建的,体量较之明代有所缩小,因此宫殿建物与白玉地台比例略有失衡。

 

典礼专用 皇权象征

 

尽管占地规模不复永乐年间霸气恢弘,但是其建筑规制依然是绝无仅有,太和殿主体宽六十二公尺、面阔九间、进间五间,主体坐落在汉白玉十三层须弥座高台上,屋顶为重檐庑殿顶搭十只走兽,是故宫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建筑构件最复杂的建筑物。

 

不同于影视作品当中描绘的太和殿早朝景象,太和殿做为整个紫禁城里最高等级的建筑物,平素时日并不开启,仅在每逢元旦早朝、帝后生辰、新帝登基、大婚、将士出征等特殊时日才会使用。

 

明清两代帝王上朝更多会选择在太和门与前清门(的门廊之中),即所谓「御门听政」,除此之外还有内廷的前清宫、养心殿等,都曾做为皇帝召见文武百官、处理政务的场所。

 

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演变中,皇权与以宰相为首的行政权之间的权力消长,总是轮番上演,抽象的权力斗争具象化到皇宫日常,便是体现在其主要议事场所位置的变化了。至于影剧作品当中诠释的文武百官汗涔涔地在烈日下早朝,那可不是天天上上演的。

 

走进太和殿

 

太和殿牌匾「建极绥猷」意为天子上承天道、下对庶民,既要建立法则,又要安抚百姓的双重使命,原件已不幸遗失,此为复制品。如今太和殿内陈设,仅有屏风是清代殿内遗物,殿中展示的髹金雕龙大椅,是以明朝嘉靖年间宝座残件修复而成,其龙纹和云纹型态与屏风上有明显区隔。

 

©任中豪/ 旅读中国

 

 

明代大朝盛况

 

图中可见太和殿广埸举行典礼时的盛况,中央一条皇帝御道,两侧站立有文武百官,按照足前「品级山」标示的顺序自正从一品至正从九品,依序站立。三层白玉台阶上,可见亲军卫士分持仪刀、弓矢、豹尾枪等各类兵器守卫圣驾。

 

明代《徐显卿宦迹图》册页©资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