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在北京故宫看见时光修复: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

【作者】 何沐恬
文_何沐恬 / 旅读中国 图_何沐恬 / 旅读中国、新经典文化
2017年9月号 第67期
2017.09.06

每天与故宫文物为伍的修复师,

成就工艺技术的过程缓慢而专注,令人想起木心的诗<从前慢>。

那时,一辈子只够爱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

而拍摄修复师纪录片,又何尝不是同样情怀……

 

二○一六年初,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从文艺青年圈子间的好评不断,迅速蔓延成了公共话题。一部以故宫文物修复师为主题的纪录片,能多受欢迎?一年之内,不仅重新剪辑推出电影版,还将访谈内容编辑成《修复时光》一书,而且大为畅销;甚至片中受访的修复师到国外旅游,竟有当地华人认出,要求合影。

巍峨的禁宫,固然引人好奇,然而唯一一部成体系拍摄故宫稀世文物修复故事的大型纪录片,却是在摄制组提出申请整整五年之后,恰因适逢故宫九十周年大庆,才得以破例进入中国最神秘的文物修复单位──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拍摄。这部纪录片没有像说明书似叨叨絮絮的修复相关知识,而将视角聚焦在「修复师」这个鲜少受到注意的群体。摄影镜头细腻地捕捉身怀绝技的众多修复师,为了准备大庆修复展而使出浑身解数,并将岁月精神献给文物所留下的裂痕、碎片、锈斑「妙手回春」的点滴过程。不论他们专精的是钟表、绘画、铜器、木器或漆器,「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点滴流露,从他们朴素的生活态度、专心致志的神情中,深深打动身处速食社会的年轻观众。而修复师的日常,也让巍峨的禁宫摇身一变,成了平易近人的自家后院,这才是如此小众选题的作品能够得到广大群众热爱的真正原因。

八月,以温暖文字记录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即将在台出版,《旅读中国》特别邀请导演萧寒与读者分享,和那些「修复时光的人」同在的时光(以下摘录萧寒的谈话)。

 

以不同生命质感为镜

当初会拍摄这部纪录片,是制片人雷建军老师的提议。他在二○一○年拍摄中央电视台一部故宫相关的小短片时,发现了文物修复师这个群体,相当受到他们的生活态度触动,所以来跟我说这个选题的时候,也打动了我。

我喜欢拍的,是关于「人」的纪录片。对于片中角色的生活,我不去评断价值或好坏,纯粹呈现这些与主流大众有著不同生命质感、做出不同选择的人,让观众发现:有一群人用这种方式生活著。可能某些观众看了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会有人这样过日子、某些观众觉得「太棒了」心向往之,也想这样生活……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回头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纪录片的力量很强大,和演戏不一样,观众如果下决心去找,真的能找到影片里的角色,活生生的,就像影片里那样生活著。

我想,人缺少什么就特别会看见什么,《我在故宫修文物》能这么受欢迎,正是因为生活节奏快速的现代人,看到师傅们对一件事情投入一生的单纯态度,意识到「认真慢下来」是如此可贵,而产生共鸣。

萧寒
中国纪录片导演。
二○一一年执导第一部作品《丽江.拉夫斯基》,二○一五年纪录片电影《喜马拉雅天梯》获中国首届国际纪录片提案大会「最具国际传播力奖」。二○一六年和叶君联合执导三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获选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纪录片」,并在同年执导同名电影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