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民国风流】杨唤逝世六十五周年纪念:走回童话里的诗人

【作者】 闻廷
文_甘炤文/旅读中国 图_中新社、视觉中国、资料片
2019.03.18

来自北方寒地,早夭的作家杨唤虽然背负著多舛的命运,却因此锻铸出一颗精澄而热烈的诗心,带给大小朋友无穷欢悦的阅读体验。

 

来自北地的飘浪诗人

 

一九三〇年,本名杨森的杨唤出生于辽宁兴城市菊花岛(觉华岛)上一户贫寒的人家,母亲在他未满周岁之际即因病谢世,做父亲的非但未能克尽天职,反而性喜逸乐,镇日在外头花天酒地;小杨唤仰赖祖父母照拂,勉力存续了下来,事实上,祖父虽然疼惜他,却因瘫痪而长期卧床,祖母一面得照护病人,一面得分心操持家务,日子可谓过得十分艰辛。

而这样的家庭境况并未随著父亲的续絃而改善。相反的,祖父母离世后,继母对待杨唤显得更加苛刻,他时常只能穿套久未洗濯的衣物和破烂的鞋袜,哪怕时逢旧历年节,也难添一件新衫;继母另常无故打骂他、虐待他,致使他幼弱的心灵陷入无依的境地……;犹有甚者,杨唤一度以「白郁」作为自己的笔名,兴许和过往这段爹不疼娘不爱的人生经历有关。

童年的不幸再加上日军侵华所造成的环境动荡,让杨唤贻误了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段。降及八、九岁,杨唤方才进入小学就读,顺利毕业后,他复考取初级农业职业学校牧畜科,这才算稍稍脱离了家庭带给他的沉重压力。

追念起来,在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求学的日子,或许称得上是杨唤一生中身心最为富足的岁月吧?他在新的环境中获得了来自侪辈的友谊润养,更与年纪相仿的我亚以及刘骚、刘妍兄妹等人结为莫逆;出于对文艺的共同喜好,这群年轻人聚在一起时总有聊不完的话题,而「写作」的想望亦逐渐在他们的心底萌芽。

 

复返童话里的纯真年代

 

抗战胜利后,他决意离开动辄霜天冻地的北方,尾随担任医生的伯父杨枫南下,由天津而转至青岛。一开始他先在青岛青报馆从事校对工作,不久即因表现优异而晋升副刊编辑──那时的杨唤尚未及弱冠之年,却已在本地及外埠的报刊间积累了大量的作品,他人生当中的首部诗集,亦由青岛文艺社出版。

看似温淡平实的日子,却因逐步迫近的战乱烽燹起了变化。青报解编,杨唤随而离开伯父,一度转往厦门谋职,后则考入部队充上等兵,并于一九四九年跟著国府转进台湾。部队的稳定性提供了他自立自足的生活基础,他且从低阶兵员做起,复经擢拔成为上士文书,负责办壁报等业务,期间持续创作不辍,也因之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文友。

作为一名儿童文学的创作者,杨唤不啻是对安徒生心怀钦慕的。在〈感谢──致安徒生〉一诗里头,他曾述及这位丹麦作家给予他的无限安慰:「在那北风呜呜吹著的大喇叭的冬夜,我不会寂寞,更不觉得冷;因为温暖著我的有你的书的炉火,坐在身旁的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姑娘。」无论如何,身世多舛的杨唤毕竟离开世间了,为著「赶赴电影欣赏会」这个带有几绺诗意的理由──或许,现实的磨难过于糙粝,又或许,童话世界的泡影过于梦幻,之间的落差就如同临海的悬崖般充满著诱惑,总令情深的人错足。

 

✦更多内容请见《旅读中国》2019 年 3 月【跟著慈禧游北京】

 

✦诚品、金石堂、博客来热卖中,或线上火速订购

 

 

↶↶↶加入旅读LINE@好友,好康优惠讯息一把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