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金鱼满唐】点茶、泡茶、煮茶?和唐朝人一起喝杯茶

【作者】
文_谢金鱼 图_CTPphoto
2021年1月号 第107期
2021.01.22

陆羽将茶煮成之时的姿态描述得像一首诗,让人能想像茶碗中漂浮著浮萍般诗意的茶末,啜饮入喉自能享受天然的甘美……

 

 

好几年前,朋友从日本回来,送了我一包玉露茶,包装纸上印著唐代陆羽的《茶经》,我们一边泡茶,朋友问:「日本这么推崇《茶经》,那日本的茶道是不是就是唐人喝茶的方式呢?」这是个常见的误解,茶道的理论肯定参考了《茶经》,但整体仪式、制茶、饮茶的方式,与唐代相去甚远。

 

那么,唐人究竟如何喝茶呢?《茶经》又是如何诞生的呢?

 

若无皎然,则无陆羽

 

中国的饮茶史究竟源于何处?这点至今仍有许多争议,日本学者认为,在唐以前的茶主要作为药用或羹饭的搭配,台大的萧丽华教授透过诗作研究后认为,唐玄宗执政的开元年间确实是使饮茶成为风潮的时代,一方面是佛寺多在名山之中,自然环境清幽洁净,适合茶树生长,而僧人们禅修之余也从事农作与制茶,也已经出现了「茶堂」之类在佛寺中以茶待客的纪录。史料记载,大约在开元年间,在泰山有一位禅师大力推广学禅,成为风潮,有时参禅通宵不睡,晚上又不能吃饭,所以饮茶作为止饥提神、澄净心灵之用,受此影响,饮茶逐渐成为风潮。

 

将泡好的茶倒入容器中。©任中豪/ 旅读中国

 

 

所谓「茶禅一味」的概念,也是在此时慢慢形成,在诸多与茶有关的僧人中,当属盛唐到中唐的皎然(约七二0至八0三年)交游最广、影响也最大,这位出身江南士族的诗僧俗姓谢,是东晋名相谢安、大诗人谢灵运的后代,早年也学过道家,而后看破红尘,虽说遁入空门,仍学习各种不同的学问,直到中年之后才潜心研究禅学。

 

观察茶汤的颜色。©任中豪/ 旅读中国

 

皎然文学素养的高妙自不在话下,有「文章隽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之称,才学过人的皎然游历天下,不管是在京师还是地方,都受到士人的欢迎。

 

皎然显然口才便给、个性也相当爽朗,僧人不能饮酒,便以茶会友,他索居的妙喜寺中,便有茶园与制茶场,可说是自产自饮的绝佳保证。皎然的朋友很多,颜真卿、韦应物等名人都曾是他的座上宾,饮茶在皎然的推广之下,成为一种高雅脱俗的社交方式,皎然写给朋友崔使君的这首〈饮茶歌〉可说是他对于茶的重要评价: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是个洒脱爽直之人,对于世俗的阶级也毫不在意,高官可为座上宾,平民也可为知心之友,就算是带著一些交际花色彩的女道士李季兰,皎然也不以为意,依然是她的好朋友。

 

在皎然的诸多朋友中,有些人是以文学见长,但唯一能与他在饮茶的品味与理论上比肩者,唯有后世称为茶圣的陆羽,或许应该说,若无皎然,则无陆羽,也不会有《茶经》,皎然先于陆羽去世后,陆羽悲痛欲绝,亡故之前还特别交代友人,务必将他葬在皎然之侧,可见两人深厚的交情。

 

喝茶闻香,品味茶的细致香味。©姜建 / CTP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