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四月精彩封面】長淮咫尺分南北──江北運河段:南船北馬從此去,江湖滿地

【作者】 甘炤文(Tiger)
文_甘炤文/旅讀中國 圖_盧大中/旅讀中國、CTPphoto、視覺中國 特別感謝_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濟寧文物局、淮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揚州市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辦公室、常州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等
2018.04.20

漕運由山東過渡至江蘇,沿途的水鄉風情已然呼之欲出──

然而位於江北運河段的諸多城鎮,同樣因著「水」緣而興衰,

這些生滅起落的流變過程,豈不也是歷史長河間不得不的洄瀾?

 

北承棗莊運河,江北運河段起自徐州,南至揚州的六圩口,此間囊括不牢河、中運河以及裡運河等紛繁支系,加以受到歷史上數次「黃河奪淮」的餘威影響,人工開鑿的水櫃或因故淤滯而成的淀泊往往星散其中,江北段運河因此可謂是京杭大運河全線最為變化多端的區域。

 

撇開各朝各代煩難的治水工程,由於和魯運河段同列為溝通南、北的過渡性航道,漕運的發達與否便不時牽動著江北運河段的帶狀發展。在最鼎盛的時期,漕運總督所坐鎮的淮安不僅輻輳了漕運、鹽業、水利工程等諸項要務,頻仍的人口流動亦刺激各行各業的勃興,使得這塊湖環水繞之地得以和蘇、杭、揚並立,脫胎為詩人筆下的「壯麗東南第一州」。

 

©視覺中國

 

北上京都車換馬,南下江浙馬調舟

 

隨著京杭大運河體系的日趨完備,確保漕運全線的通暢無阻就顯得格外重要。

 

明、清兩朝主政者有感於此,先後任命漕運總督與河道總督等重臣負責襄理相關事務。歷史上,黃、淮二河與大運河交匯的淮安,一度成為兩大官署交集之地;其中,漕運總督尤顯位高權重,在督導漕運本業之餘,有時甚至得巡撫地方、兼理海防。降及咸豐六年(一八五六年),江南河道總督遭到裁撤,漕運總督署順勢由淮安府播遷至位於清江浦的江南河道總督署內,這樣的轉變除了呈現雙方地位的消長,亦凸顯出清江浦一帶鍵結中運河、裡運河航道的關節意義。

 

另一方面,誠如眾所周知,大運河北段的水量不夠豐穩,一直是通航以來數見不鮮的問題,到清代時,朝廷硬性規定清江浦以北的航道僅供漕船通行;換言之,若欲繼續上行,原本乘舟的旅客必須轉向陸路輸運系統,久而久之,遂產生了「北上京都車換馬,南下江浙馬調舟」的說法。

 

褪去了漕運樞紐的光環,如今的清江浦出落得益發玲瓏有致,幾經修飭的河道盈滿綠意,適合乘坐畫舫、自水上觀覽清江大閘等遺存;夾岸的清江文廟、慈雲寺、越河老街則共構出「裡運河文化長廊」,入夜以後,周邊燈火瀏亮宛轉一如水面參差的帆影,引領遊人重返歌舞昇平的光榮歲月。

 

✎加入旅讀LINE@好友,免費送旅讀中國雜誌到你家!數量有限!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18年4月號【縱走京杭大運河】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