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老皮說史】從畫符到香氛,從石膏到綠豆:古人抗疫大作戰

【作者】
文 _ 皮國立 圖 _ 視覺中國
2021年1月號 第107期
2021.01.15

新的一年,《旅讀》很榮幸邀請到因研究專業與興趣,書寫過多本中西醫療史研究書籍的皮國立教授,以平易近人、實事求是的筆觸,引領大家走入歷史,分享古代醫者的智慧與趣聞。

 

 

二〇二〇年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著實讓全球各國傷透腦筋。現在天氣逐漸轉涼,而各國之疫情又有風起雲湧、捲土重來之勢。本期就來談談古人預防傳染病的食物和調養方法,看看哪些在今日仍能操作引用。

 

對傳染病的威脅,飲食總宜以清淡為主,甚至中醫還建議,若發燒比較厲害的時候,稍微斷食,多補充流質的飲品即可,例如炒米湯、白粥湯、藕粉,白開水、佛手露、麥芽茶,或綠豆湯。

 

綠豆湯,清涼不寒苦,食材取得容易,解毒退熱又消暑。© 圖蟲創意

 

除了服藥之外,古人還相當重視以食物調養來抗傳染病。大體來說,綜合各家說法,面等飲品。 

 

此外,古人認為,猛吃大魚大肉會造成反覆的發燒,病況容易不穩定,故需忌口;韭菜和燒酒都不要食用,因為會加重傳染病症狀,其實就是這些食物會引發體內火氣的意思。 

 

現代中醫則舉出其他一些有效的食療,例如王秀蓮統整了現代傳染病的預防法,例如防範日本腦炎,有用大青葉、牛筋草等煎湯,或以板藍根、金銀花煎湯;或以鮮荷葉、冬瓜皮、菊花、滑石、甘草等煎服,多為代茶飲服用三至七天。 

 

金銀花,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之效,可加水蒸餾或是煎煮成茶喝。© 圖蟲創意

 

對於腸病毒,藥方也差不多,但會加入去濕健脾之品,例如蒼朮、藿香、茵陳、薏苡仁等藥方。而菊花、金銀花和大青葉等,則可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再加薄荷、板藍根、貫眾等,則可預防流感。

 

其中可以預防、治療多種傳染病的板藍根,該藥於臺灣嚴重急性呼吸道症侯群(SARS)爆發時期(二〇〇三年)、H1N1 疫情(二〇〇九年)、新冠肺炎(二〇二〇年)等疫情史中,都曾獲民眾大量採購。 

 

提升免疫力,全方位防疫 

 

此外,生活中不可惱怒、不可過於疲勞、更忌勞心勞力,傳統中醫認為,過於勞累或耽於色慾,稱為「損」,會讓人體正氣衰竭,而無法對抗瘟疫或使人更容易罹患瘟疫,不可不慎。

 

清代醫家陳修園(一七六六至一八二三年)也指出,避疫之法,「唯在節慾、節勞,仍勿忍飢以受其氣。膽為中正之官,膽氣壯,則十一經之氣賴以俱壯,邪不能入。」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總以體內之正氣充足,才能對抗傳染病之侵襲。此論述頗合於科學,故而老人與慢性病患者,若罹患傳染病,其死亡率總較一般人為高。

 

發燒生病時需忌口,飲食以清淡為主,避免大魚大肉引發體內火氣。© 圖蟲創意

 

西醫防疫重視隔離、消毒、戴口罩,這些都已為現代中醫所學習。而中醫累積歷代之經驗,重視人的體質,從個體出發,並觀察歷次瘟疫的「氣」的特性,除了依時代、季節之差異性,如過寒、過燥、過熱等外界氣的偏勝,也注意到它們對人體的影響,從而界定各種瘟疫的特質與適宜的食物。

 

這些歷史,或許值得未來大眾重視,將這些經驗加以進一步實驗,取得更多對抗傳染病的方法,才能幫助人類抵抗下一次可能爆發之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