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瞅中國】巨嬰的出世與夭折

【作者】 李政亮
文_李政亮 圖_李政亮、視覺中國
2017年6月號 第64期
2017.06.24

去年年底《巨嬰國》問世,八天狂賣八萬冊,卻在之後遭禁。

此時恰是強國家弱社會的時刻,

中國雖然以大國之姿雄起,社會價值卻顯空洞,

大眾只好在宗教、國學甚至消費裡找認同。

 

 

二○一七年初,「巨嬰國」一詞突然竄紅網路,這個流行語彙來自一本多少有些不合時宜的暢銷書《巨嬰國》。在漸趨輕薄短小的時代裡,這本書竟厚重達五百頁,前衛藝術與主流文化雖格格不入,但這本書的插圖卻是清一色的前衛藝術風格。

 

二○一六年年底《巨嬰國》出版之後,八天就將八萬冊售罄,也因而竄紅網路。然而,近日《巨嬰國》卻成為禁書,巨嬰從出生到夭折,到底怎麼一回事?

 

李政亮提供

 

從嬰兒心理特徵看中國社會

《巨嬰國》一書的作者武志宏,是擁有北京大學碩士學位的心理諮詢師。他用嬰兒的心理特徵全面解讀眼前的中國現實──嬰兒心理特徵包括共生、全能自戀以及偏執分裂。

 

共生心態,就是嬰兒自覺「我是媽媽,媽媽就是我」,兩者是一體的。中國社會裡的病態共生就是這麼來的:中國是個熟人社會,凡事靠關係,熟人社會裡形成彼此共生的「咱們」,只要不是「咱們」,便無法進入圈內分

享利益。

 

全能自戀,則是自覺是神、無所不能。中國歷史上無數皇帝正以這種心理打天下、換朝代,在現代則是集體主義領導人的句式——「我代表國家、人民」。

 

偏執分裂,則是固執地認為「自己是善的、別人是惡的」。在中國的應試教育裡,父母總是偏執地認為自己是為了小孩的美好未來才強迫他學習,然而,小孩自己的想法在哪裡?

 

武志宏的 《巨嬰國》 ,以嬰兒心理特徵作為比喻,剖析中國社會現實,批判國民性格缺失,將崛起中的中國比喻為巨嬰。©視覺中國

 

談你千遍也不厭倦的國民性論題

歸根究柢,《巨嬰國》談的就是國民性問題。

國民性在中國是個談你千遍也不厭倦的老話題,最早論及這個問題的,是先梁啟超而後魯迅。在梁啟超的《新民說》裡,批判了中國人的自私、沒有公德心等缺失,他的批判自然是希望中國人能具備公德等美德,以建立現代的民族國家;在魯迅那裡,他提筆疾呼沉睡在封建體制中的民眾,要他們不再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