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铜话故事】 地表最复杂词语:铜器里的「中国」

【作者】
文 _ 谢博霖 / 旅读 图 _ 任中豪 / 旅读
2021年3月号 第109期
2021.03.19

「中国」这个词语,在时间的推移中,屡次改变它的意义范围。随著历朝历代一次次新辟疆土,中国的范围逐渐扩大,也有些地方永远被逐出中国,像是汉代领有的越南北部与朝鲜北部。

 

 

一九六三年陜西宝鸡出土一件西周初年的酒器「何尊」,其铭文就出现了「中国」二字。

 

这听起来很梦幻,因为曾经有一些人主张中国是晚近才形成的概念,看来西周时代就有了「中国」,真的吗?解释文句,不能只看单词,更应该注意上下文脉络。比方说,同样是「多少」,「夏天衣服能穿多少是多少」,「冬天衣服能穿多少是多少」,两个「多少」,意思完全不同。

 

何尊铭文记载,当时周成王刚迁都到成周来,为武王举行了祭典。祭完之后对宗亲会成员,也就是器主何发表演说:「你的老爹过去给文王出了不少力,让文王接受了天命。武王伐商成功,就曾经向上天说过要住在中国,从中国治理万民。

 

哎呀!你要好好向父辈学习,勤劳努力,敬业工作。我不是聪敏之人,所以要拜托你监护、帮助你的王(也就是我本人)敬德以顺应天命!」王宣告完毕,赏赐给器主何很多钱,用来铸造青铜器。

 

铭文中提到周文王、周武王,那么当时的王肯定就是周成王了。我们知道周成王即位时根基不稳,周公辅佐他,在东边的洛阳建造了陪都「成周」。这个东方新都心计划,源于周武王的构想。但是周武王说「宅兹中国」(要住在中国)是未来式,也就是说,武王当时不住在中国,才会说未来要住在中国,从那里治理万民。所以这个「中国」的「国」,指的是某一个地区,「中国」也就是中土地区的意思。

 

相对于中国,西周金文还有不少别的「国」,像是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宗周钟」,铭文上就有「南国」。西周时期还可能有标示各「国」的地图。

 

因为西周政府对外扩张方向大致是从西方向东、南进军,所以西周金文中很常出现「南国」、「东国」,都是南方、东方的疆土,也就是南域、东域。既然周人称洛阳地区为中国(中土),那么他们自觉是西方人吗?

 

在《尚书‧牧誓》就记载周武王在牧野之战誓师,将跟著武王东征的部下与盟邦称为「西土之人」。〈康诰〉篇中,周公回忆父亲周文王和几个盟邦一起治理「我西土」。〈酒诰〉篇更是点明周文王在「西土」建国。西土,就是周人老家陜西关中地区。

 

真正的国家──「邦」

 

等等……如果「国」不是国,而是地域,那么古人是怎么称呼国家呢?而且《论语》中就有「道千乘之国」,怎么就「国」不成国了呢?

 

答案同样也在《论语》中出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邦」才是最初表示国家概念的词汇。前面提到的宗周钟,记载周厉王击败了南国的敌人后,来朝见的有廿六「邦」。而其铭文末尾,厉王祈求自己能万年无疆,长保「四或」(域)。

 

前面的「邦」就是国家,后面的四域,指的就是东、西、南、北四方疆土。另一件青铜器大盂鼎说:「武王嗣文王作邦。」意思就是说武王了继承文王的建国大业。青铜器铭文只有某邦,没有某国,如「周邦」、「晋 邦」、「郑邦」、「齐邦」。像是故宫所藏「国差」就有:「齐邦谧静安宁」,另一件故宫藏品「陈侯午簋」也说「保佑齐邦」。

 

为什么现在我们在古书上看到「国」与「邦」平分秋色呢?这就要问问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根据学者研究,因古书遭劫于秦火,又经汉朝人复原编纂,而汉朝为了避刘邦的讳,选择义近的「国」来替代「邦」。 相对于在汉代整理复原的古书,埋在地底的出土文献,可以说是避开了种种俗世纷扰的时光胶囊。当我们解读铜器、竹简上的文字后,就会发现当时「邦」是「邦」,「国」是「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