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穿越萬年臺東:史前南島 藝術照東岸

【作者】 張慧萱
文_ 張慧萱/ 旅讀 圖_ 張慧萱/ 旅讀、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23年7月號 第137期
2023.07.03

來自南洋的海風,萬年間吹拂著臺灣東岸,不僅滋養著這塊土地,也將大洋上的南島語族縱橫串連。

現今原住民於臺東這座萬年史前遺址上,將傳承自祖先的技藝開拓新貌,讓獨特的工藝技術與文化代代相傳,與眾人同享。

 

湛藍的海平面上,一艘風帆獨木舟從遠方駛來,側耳傾聽,除了颯颯作響的海風聲外,船上水手奮勇划槳的粗喘聲此起彼落。萬年以前的東臺灣沿岸,便是由這群人構築起最初的社會樣貌,南島語族群文化深耕於臺灣,傳承至今,一代代原住民們仍保有著祖先血脈中的拼勁,持續於臺灣島上繁衍生息。

 

曾為島嶼之主的原住民們,繼承自上古時代留下的技藝,結合新時代藝術特色,孕育出匠心獨運的文化樣貌。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主辦的東海岸大地藝術節「藝串平臺」,希望打破地域限制,藉由串連臺灣東海岸藝術工作室與藝文場域,除了展現生機勃勃的文化能量,也讓旅人們感受此地綿延不絕的炙熱生命力與創造力。

 

排灣族的織布技藝、魯凱族的炊煙文化與阿美族對於植物的使用,在臺東一座座聚落中持續流傳,甚至開闢出新氣象。在今年五月重新開幕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中,透過史學家對於南島族群文化脈絡詳盡地梳理,能夠一探臺灣島嶼三萬年演變。

 

以海洋為路徑,造島嶼成船

 

臺東自從出土環太平洋地區最大石板棺墓葬群後,便成為研究南島語族群重鎮。承載著講述島嶼萬年歷史重責大任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今年重新登場,史前館為了跟上持續改變的社會脈動,透過重塑原始場館,以「打開」與「流動」為新建築設計要點,像是改造中央廣場天花板引入臺東豔陽等等,展現南島地域的活力特點。

 

展示中庭以岩石之王花崗岩打造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南島廳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內穿廊則與定居花東的藝術家們攜手合作,重新定義史前館面貌。像是大廳中央天窗,有知本藝術家饒愛琴創作的「時間的圓」,藝術家使用拼貼手法重組彩繪玻璃,展現過去、現在與未來,以及人類、植物與海洋交織之貌。來自花蓮紅葉部落的太魯閣族藝術家林介文創作「時間織軸」,將傳統編織技藝與現代創意結合,敘述充滿回憶的線條捲著祖先記憶。出生自屏東排灣族達瓦蘭部落的藝術家磊勒丹‧巴瓦瓦隆,則以原住民文化中的炊煙為引,製作出「煙路之源」,用以講述部落文化中賦予人類思想與靈魂的煙,實是溝通人界天界的重要媒介。

 

時間織軸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南島廳第六單元「溝通」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史前館展廳劃分為臺灣史前史廳、臺灣自然史廳、南島廳與探索館。史前廳內,史學家們從頭訴說三萬年來生活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人類故事,不僅可以看到歷史遺物珍品,還有以3D列印技術還原的場景與仿製品,使人透過雙眼與雙手感受昔人智慧。南島廳則翻轉往昔人們對於南島語族想像,經由南島語族代表性的舟船意象,揭開南島族群並非是破碎地散落於太平洋海上,反之是由海相連著的,引導出南島語族文化中「島是船,海是路」之隱喻。

 

 ©張慧萱/ 旅讀

 

手工技藝中的祖先記憶

 

來自南方的海風吹拂數萬年,持續滋養著島嶼。傳承祖先工藝技術的原住民們,立足於萬年前的遺址上,藉由思索當代樣貌,重繹古老技藝之美。

 

位於臺東糖廠文創園區內的卡塔文化工作室,名稱源於排灣族古語中的琉璃珠(qkata)之音,提供琉璃串珠、燒製琉璃珠等工藝體驗。工作室由一群以保存傳統技法與紋飾為己任的原住民婦女組成。排灣族文化中,琉璃珠代表著身分標誌與信仰傳說,款式各異的琉璃珠除了象徵家族地位,也展現各種特質。每顆珠子皆寓意著祖先們觀察萬物之靈所得到的體悟,像是「天牛之珠」便意味著智勇與謀略。排灣族人發現,小小的天牛竟能以嬌小身軀以小搏大,不用任何武器便腐蝕一整棵巨木,佩戴此珠具有增長智謀之用。

 

©張慧萱/ 旅讀

 

富豐社區石山部落的有限責任臺東縣東海岸原住民社區合作社,則重新詮釋阿美族人對於月桃葉的使用,製成杯墊、地墊與背包等工藝品。海岸旁的富岡港港好工作室由返鄉青年創立,近年致力推廣樹皮燈體驗活動,透過阿美族常使用的構樹樹皮,敲打後重新製成特色燈飾,重繹原住民傳統文化。南島語族文化於此發展逾萬年,島上人們隨著時代更迭,將祖先智慧與新時代創意融合,孕育出嶄新的島嶼樣貌。

 

©張慧萱/ 旅讀

 

【推薦臺東特色景點】萬年遺址上開新意

 

新意1 花里岸WARIYAN

 

位於旅行博物館內的餐廳花里岸WARIYAN,名稱源自卑南族語「日子」一詞。花里岸以西式料理手法,重新演繹在地食材與餐點,像是以東海岸新鮮漁獲,設計東海岸鮮魚佐番茄葡萄莎莎、原住民燒烤特色製作煙燻脆皮豬佐茴香樹豆泥等。

 

©張慧萱/ 旅讀

 

新意2 烤什麼風味屋

 

金崙溫泉村部落中的烤什麼風味屋,為充滿在地特色的原鄉風味餐廳,於二〇二〇年臺東十大必吃美食部落餐廳競賽中榮獲第二名。餐廳以山野菜發想出數道創意料理,如炸飛機菜、鳥不踏炸肉卷與洛神花排骨等。

 

©張慧萱/ 旅讀

 

新意3 打鹿岸原住民人文主題餐廳

 

阿美族語中,打鹿岸意指工作地休憩的寮房。位於富岡的打鹿岸原住民人文主題餐廳,由阿美族人喇外創立。喇外年輕時離家後,於桃園創辦打鹿岸餐廳,疫情期間重返家鄉,在富岡海岸邊開設打鹿岸分店。在此能一邊品味原民佳餚,一邊遠眺綠島之貌。

 

©張慧萱/ 旅讀

 

新意4 臺東故事館

 

臺東故事館匯集了深具在地文化特色的各種商品,如講述歷史文化的書籍、體現當地色彩的選品,讓旅客能透過藝術與文化,了解這塊土地面貌。同時店內設有展覽區域,引領人們深度探看臺東藝文力。

 

©張慧萱/ 旅讀

 

新意5 臺東旅行博物館

 

 

今年七月全新開幕的旅行博物館,坐落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旁。館內設計融合文學、電影、藝術等元素,每層樓皆以一部電影為主題,如《我的藍莓夜》、《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等,打造出充滿故事性的場域想像,也體現出旅館迷人性格。

 

©張慧萱/ 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