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金鱼满唐】清朝美食评鉴家:随园先生的食尚追求

【作者】
文 _ 谢金鱼 图 _ 图虫创意
2021年3月号 第109期
2021.03.16

 

袁枚吃货属性的特质在《随园食单》中展露无遗,他用料选材讲究,对不同食材有不同的烹调坚持,而这种一切都恰到其份的自适清雅,正是他人生美学的展现。

 

 

身为作家,不管在日常生活或者公开演讲等场合,都常常会遇到好奇的朋友或直接或旁敲侧击地问我:「作家的收入如何?」、「写作能养得起自己吗?」诚实地说,能单纯只靠「写作」养活自己的作家已是凤毛麟角,倒是写作之外的演讲、录音、分享、企划或专案合作等工作,才是现代作家的主要收入。即便如此,要能熬到可以靠著这些工作过活,也是不容易的事。 

 

所以,在古往今来的才子才女中,若不论文学上的成就,我这俗人最钦羡的便是活跃于清干隆年间的袁枚(西元一七一六至一七九七年),因他不但外貌长得帅、文章写得好,理财投资更是一把好手,所以虽然曾经出仕,但发现与自己志趣不合也就挂冠求去。

 

比他早一些的才子如曹雪芹穷愁潦倒,与他并称「南袁北纪」的纪晓岚宦海沉浮,也曾一度被贬谪,但袁枚在辞官后经营产业更显出色,套句今日话,早早就实现财务自由,轻松享受毫无负担,这样的人生怎不叫人羡慕呢?

 

任性辞官去

 

袁枚是浙江钱塘人,生长于书香门第、文化之乡,据他自述,钱塘并不是只有男人能读书识字,亦有许多才女,袁枚的妹妹与堂妹也都颇有文采。他幼年时,家境并不富裕,父亲游历四方担任官员的师爷,母亲以针线手艺帮补家用,勉强供他上学。还好袁枚自幼聪颖,科举对他真是小菜一碟,一路上过关斩将,又接连得到贵人相助,一路做到江宁(即南京)知县,虽说不是大官,政绩却都不凡,以旁人来看,可说仕途一片顺遂。

 

然而,袁枚自己并不这么认为,他厌恶了作为「循吏」、「官奴」的人生,他既不满意自己事事被律令常规束缚,也不喜欢阿谀奉承、层层欺瞒的官场生涯,于是,他写了辞呈给爱护他、提拔他的上司说:「在朝廷无枚数百辈,未必遽少人才;在老母抚枚三十年,原为承欢今日。情虽殷于报国,志已决于辞官。」换言之,朝廷没他不会缺胳臂少腿,但母亲含辛茹苦养育之恩,却不能没有儿子的孝养。这其实都是说词,事实上,就是他早已不愿为官。 

 

虽然上司十分惋惜,但袁枚的辞呈很快就通过了,于是,他包袱款款,带著一家老小离开了令他厌倦的朝廷,回到他心心念念的随园。

 

随园原是曹雪芹家族所有,曹家垮台后,归了下一任的江宁织造隋赫德,隋赫德失势后这处园林自然也就荒废了,直到袁枚接手,重新按照自己的喜好改建,这园子才再次重获新生。袁枚对这方小天地倾心尽力、极尽呵护,此后五十年间也在此度过一生,在随园中,袁枚享尽了清福,却也与心爱的人生离死别,可以说,随园就是袁枚生命的展现。

 

清代美食评鉴靠这本

 

在明清时代的江南,关于饮食的书相当多,《随园食单》并非最精确的,但袁枚并不只是在乎好不好吃,他说,食单中的菜色都是他派遣家厨到各家去学习的名菜,回来后由他询问、纪录、点评,换言之,他在《随园食单》展现的是自己的品味跟主观的审美。

 

粉蒸肉。

 

在《随园食单》开头的「须知」中,袁枚先叙述了饮食的基本准则,像是用料的选择就极其重要,选了好食材就先赢了四成接著才是选择上等的调味料来搭配,在烹调之前,也需要依食材特性仔细处理,然后才是如何烹调。

 

上菜亦有讲究,他认为「咸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无汤者宜先,有汤者宜后。」这与现代人熟悉的西餐中先以清爽的菜肴、汤品开胃后再上滋味浓厚的主菜是相当不同的。

 

接著才是器具、清洁等事务的须知项目,袁枚在这篇的最后特别强调满人与汉人的差异,在请客吃饭时必须特别注重「满洲菜多烧煮,汉人菜多羹汤」,所以请满人吃饭时,最好请汉菜,请汉人则相反,这样才能让人觉得口感新奇,如果为了投其所好而刻意煮了客人熟悉的菜色,反而不讨好,袁枚的这段纪录,显见当时官场风俗中,满汉之间的分际还是相当明显的。 

 

在须知之后是「戒」,也就是袁枚不认可的饮食方式,但他在这篇中提到的饮食方式,显然也是当时常见的习惯,正因为常见所以他看不惯,其中之一,便是我们都很熟悉的火锅,袁枚之所以讨厌火锅,是认为吃火锅时喧哗吵闹,而且不论食材特性通通煮成一锅,完全吃不出滋味,有时在锅中不知煮了多久,都走味了,这是他完全无法忍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