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特别报导】走入千年大漠的图书馆:解码藏经洞所藏

【作者】
文_汤蕙华/旅读中国 图_ CTPhoto 、图虫网、大英博物馆
2020.04.24

来自敦煌石室的近七万件敦煌写本,基本上皆出自于千余年前的古人手笔,从魏晋南北朝后、隋、唐到五代,敦煌遗书内容丰富、语体写本同样多样,称得上是绾结中国中古时期社会经济与意识型态的百科全书,若想深度理解古代中亚语文、窥得石窟宗教艺术的发展,恐怕离不开敦煌遗书的诠释;当然,有志之士还必须具备多项专业学门知饰,方能展开有意义的研究。

 

 

 

 三二二号窟初唐天王彩塑   ©王苗/CTPphoto

 

复得的教典

 

现存敦煌遗书中,大约有九成以上卷子归属佛教文书;而经、律、藏俱全的内容,则是敦煌佛经最为特别之处。另方面,「藏外佚经」(即《大藏经》未收的佛经)的发现,例如陷番时期未能传到中原的河西译写或西域新传佛经,以及失传于中、印的孤本等,这些文书忠实记录写经时间、地点和抄写者,对于研究印度佛教对中国的影响、汉藏佛教交流情形具有重要价值!

 

在佛教典籍之外,隋代以后,道教勃兴,加上唐朝宗室尊奉老子(李耳)为祖,故亦有不少道教文献流传敦煌 ──单是《道德经》一书,就有十余种写本!这些道家经典纸品精美、书法工整,唯大多残缺不全,背面则多书有佛教内容;其中特异者,比如《老子说法食禁戒经》,便对于研究民间食俗具有相当参考价值。

 

当然,其他少数宗教的典籍,也能在当中略窥端倪。例如三世纪中叶由波斯人传入中国的景教,由于该教在世界各地流传时曾遭到迫害,故现存资料十分有限(主要依靠当时跟摩尼教对立的基督徒、伊斯兰教徒记载的少量内容),唯藏经洞中曾发现《摩尼教残经》、《摩尼光佛教法仪略》等经典,或能增补原本的不足。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基督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支派「景教」上。景教于唐朝传入中国,流行约两百多年,不过留下来的经典文献却十分稀缺;遭伯希和劫去的《大秦景教三藏蒙度藏》,则是封存藏经洞里、叙利亚版本的唐代译文,其重要性仅次于在西安近郊发现的名品「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从儒学到文学

 

敦煌写本另还囊括百种以上的儒家典籍,年代多介于六朝至唐代间。这些古代写本包含诸多儒家经典,其中,何晏的《论语集解》、《论语皇侃疏》等均为宋代以后亡佚的古版本,最具学术研究价值。

 

而敦煌所藏的文学资料,除却唐代诗歌文集和士人诗篇外,更突出的则在于大量来自民间创作的文学作品,比如诗歌、变文、曲子词、话本小说、俗赋等,形式可谓相当丰富。至于赫赫有名的「敦煌变文」,题材则横跨宗教、历史乃至于民间传说等范畴,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孟姜女」,在变文文本中复以夸张的想像手法来叙述孟姜女万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比起传统佛教的开示类故事,似更加引人入胜!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更多内容请见《旅读中国》2020 年 4月 【海上之城-泉州】

✦诚品、金石堂、博客来热卖中,或线上火速订购

 

 

↶↶↶加入旅读Telegram,最新动态不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