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既非奉天也非承運?《中國家宴》讀宋朝聖旨

【作者】
文_ 李開周 圖_《中國家宴》、CTPphoto、圖蟲創意、國立故宮博物院、旅讀
2023年11月號 第141期
2023.11.10

太監手拿聖旨,大聲唸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幾乎人人會誦的詔書固定開頭,早先根本並非聖旨的必要內容。

讓我們細探宋朝皇帝與臣子的書信,解開千年來聖旨格式的多重演變。

 

古裝影視劇中,無論哪朝哪代的太監宣讀聖旨,開頭第一句永遠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等讀完聖旨,再拖著公鴨嗓來一句「欽此」,然後臣子們磕頭謝恩,雙手接旨。然而在歷史上,這種情形是不太可能出現的,尤其是在宋朝。

 

前段時間,抖音與河南衛視聯合推出古裝美食綜藝節目《中國家宴》,由筆者擔任編劇和歷史顧問,以六場宴席開場,演繹宋朝六位名人的人生故事。其中第五集「軍宴」,講的是南宋名將韓世忠阻擊金兵、以少勝多,宋高宗派人到軍前宣讀聖旨,大加犒賞的故事。

 

©《中國家宴》

 

杜撰聖旨,其來有自

 

韓世忠抗金獲勝是有歷史依據的,那便是赫赫有名的黃天蕩之戰;宋高宗頒旨犒賞也是有歷史依據的,賞金數目載於南宋官修史書《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原文是「賜韓世忠白金三萬兩,以為犒軍之用」。遺憾的是,宋高宗頒賞韓世忠的聖旨全文已經軼失,現存文獻中不見記載。

 

文獻中不見記載,劇情裡卻需要這道聖旨,怎麼辦呢?那就要發揮編劇的「編」字技能。我參照宋朝聖旨的基本格式和宋高宗的行文習慣,將聖旨杜撰出來:「賜兩浙制置使韓世忠詔:卿統帥舟師,邀擊強寇,慷慨忠勇,朝野皆知。朕得金山捷報,知卿與金人相持於大江殆將兩月,以八千之師拒敵十萬之眾,且多有殺傷俘獲,朕心喜可知, 大宋中興可知。至於敵酋脫逃,則非卿之罪,實我兵之寡也。

 

朕已傳旨戶部與樞密院,拜卿為檢校少師, 改武威軍、感德軍節度使,升神武左軍都統制,仍以兩浙制置使駐於鎮江,待朕回鑾,卿即赴行在覲見。另賜卿白金三萬兩、法酒一千瓶、法糯酒六千瓶、片茶一百盒、草茶三百裹、三佛齊所貢香藥一百斤、江東轉搬倉稻米九百石、湖州青羊兩百口,以為犒軍之用。付韓世忠,建炎四年五月初二。」

 

當我將這些文字發給節目組時,總導演和分集導演都很詫異。他們詫異的倒不是兵力數目和犒賞數目是否符合史實,而是這道聖旨與他們心目中的聖旨很不一樣,最明顯的區別就是開頭沒有「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結尾也沒有「欽此」。

 

真實的宋朝聖旨上究竟有沒有「奉天承運」和「欽此」呢?先說我考證出來的結果,奉天承運肯定是沒有的,欽此倒偶爾可見,但更多時候會被寫成「欽哉」。

 

未見欽此,只見花押

 

臺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有宋高宗頒給抗金名將岳飛的一道聖旨,橫長近兩尺,縱長一尺餘,〈宋高宗賜岳飛手敕〉是這麼寫:「卿盛秋之際,提兵按邊,風霜已寒,征馭良苦,如是別有事宜,可密奏來。朝廷以淮西軍叛之後,每加過慮,長江上流一帶,緩急之際,全藉卿軍照管。可更戒飭所留軍馬,訓練整齊,常若寇至。蘄陽江州兩處,水軍亦宜遣發,以防意外。如卿體國,豈待多言。付岳飛。」

 

上文大概意思是說,岳飛率兵巡察長江沿線,軍務繁忙,非常辛苦,如有軍需,可隨時密奏皇帝。朝廷剛剛經歷一場兵變(史稱「苗劉兵變」),政局不穩,內憂外困,長江上游全靠岳飛鎮守。宋高宗希望岳飛經常訓練兵馬,每天保持如臨大敵的緊張狀態,還希望岳飛能將湖北蘄春和江西九江兩處的水軍調到長江防守,以防金兵再次南下。在聖旨末尾,宋高宗又誇岳飛忠心報國,無需提醒。該聖旨沒有落款,只在末尾付岳飛三字之後書寫一個形如「再」字的符號,那是宋高宗的「花押」,相當於加密性質的特殊簽名。

 

臺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還藏有宋高宗頒給主戰派大臣張浚的聖旨,尺寸長短與寫給岳飛那份差不多,唯獨正文較長,且有日期落款。加上標點後,〈宋高宗勅張浚手書〉抄錄如下:「皇帝特賜川陝京西湖南北路宣撫使張浚手書:賊預阻兵,梟雛犯順,夾淮而陣, 侵毒及濠。卿獎率師徒, 分布要害,臨敵益壯,仗義直前,箕張翼舒,風馳電掃。遂凶渠宵遁,同惡自奔,觀草木以成兵,委溝壑而不顧。昔周瑜赤壁之捷,談笑而成;謝玄淝上之師,指揮而定。得賢之效,與古何殊?寤寐忠勤,不忘嘉歎,欽哉!建炎三年七月二十八日。」

 

這道聖旨全是誇獎張浚用兵有方,堪與三國名將周瑜和東晉名臣謝玄媲美。日期落款為建炎三年,說明寫於西元一一二九年。與前面那道聖旨一樣的是,這道聖旨也沒有古裝影視劇裡常見的「奉天承運」和「欽此」,唯獨在末尾多了一句「欽哉」。欽哉與欽此有關係嗎?後文會有分析,這裡暫不談及。

 

萬中僅一例

 

目前存世的宋朝聖旨原件極少,宋高宗給岳飛和張浚的那兩道聖旨沒有「奉天承運」和「欽此」,也許只是特例,不能證明宋朝所有聖旨都是這樣子。好在現存文獻中收錄的宋朝聖旨相當豐富,《宋大詔令集》收錄了北宋三千多道聖旨,而《宋會要輯稿》收錄的聖旨則將近萬道。這些聖旨很難一一讀完,然而可以藉助現代數據庫的查詢指令走馬觀花。經查詢可知,它們都不用奉天承運開頭,只在少數聖旨結尾有欽哉二字。例如宋仁宗冊封開國大將曹彬的孫女為皇后,聖旨開頭為「皇帝若曰」,末尾是「持節冊,命爾為皇后,欽哉」。

 

宋朝有沒有用欽此結尾的聖旨呢?我僅在南宋官修史書《三朝北盟會編》中見到一例,那是宋高宗追封一位已故臣子的封贈文誥,開頭是「朕信賞必罰,以勵多士」,末尾是「欽此」。

 

跳出宋朝,我們能在元朝聖旨上見到大量的欽此。例如《大元聖政國朝典章》收錄的幾道聖旨:「奉聖旨,各翼摘差蒙古、漢軍,征進八番叛蠻,欽此。」、「奉詔書,今後斷底公事,合打底早打者,合重刑底早施行者,欽此。」所以,欽此應該在元朝才流行起來。然而這些元朝聖旨並不用奉天承運開頭,而是用「奉聖旨」或「奉詔書」開頭。

 

元朝八思巴文金銀聖旨牌©任中豪/ 旅讀

 

拍馬屁成正式結尾詞

 

到了明朝,聖旨開頭才用上奉天承運。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有明朝萬曆四十四年九月十五日頒布的一道聖旨,以「奉天承運皇帝制曰」開頭,但又以「欽哉」而非「欽此」收尾。

 

明朝聖旨被分為若干類別,不同類別的聖旨採用不同的格式,絕對不是所有聖旨都用奉天承運。查《大明會典》,明朝聖旨有制、誥、詔、敕、諭、批之分,其中「制」是任免大臣與親貴的聖旨,「詔」是向天下臣民通告重要政策的聖旨,「批」只是皇帝在臣子奏章上的批語。在這些聖旨當中,「制」會用「奉天承運皇帝制曰」開頭,「詔」會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而「批」就直接批覆,完全不需要奉天承運。

 

清朝聖旨繼承了明朝格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現藏的雍正、乾隆、嘉慶聖旨中,既能看到「奉天承運皇帝制曰」,也能看到「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更能看到完全不用奉天承運的奏折批覆。但在這些聖旨的末尾,欽此已經相當常見了。換句話說,只有到了清朝,欽此才真正成為常態。

 

清朝乾隆四十年聖旨©圖蟲創意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聖旨©武仲林/CTPphoto

 

 

浙江湖州蓮花莊公園©朱忠權/CTPphoto

 

最後我們來談談欽此的含義。我覺得,欽此極有可能由宋朝聖旨上的欽哉演化而來,它的本義只是「讚歎」,是抄錄聖旨的臣子對皇帝旨意的讚歎(拍馬屁),後來用得多了,就成了正式詔書的結尾詞。

 

**********************

李開周

專欄作家,古代社會生活史研究者,擅長將生硬歷史以活潑生動方式呈現。出版書籍數十本,著作有《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包公哪有那麼黑:你所不知道的包青天》、《千年房市:古人安心成家方案》與《誰說不能從武俠學數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