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城市思潮】在水泥地上種樹:人住劏房,樹猶如此

【作者】
文、圖_林若思◎土生土長香港人,從事新聞及傳媒工作,愛說故事的人。
2018.11.02

香港在九月中遭超強颱風山竹正面吹襲,專家表示事前官民防災意識高,風災做到「零死亡」是奇蹟,是國際間最期望做到的效果。不過,另一個群體「傷亡慘重」,引來不少港人哀悼及反思。

 

想說的是我城的樹木。行道樹是香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常見的有細葉榕、臺灣相思、宮粉羊蹄甲、樟樹、大葉合歡,默默佇立在路邊為人遮風擋雨。一場風暴,全港多達四萬六千棵樹木倒下,包括十一棵載入「香港古樹名木冊」的珍貴老樹。不少人一覺醒來,發現校園操場、屋苑花圃、屋邨公園內樹木東歪西倒,樹影婆娑不再。

 

樹既倒,盤根遺骸展現在公眾眼前:屈就在迷你石?(?,音譽;港稱樹槽,臺稱植穴)內的樹根,因為缺乏空間生長,勉強抓著一小塊泥土,按石?形狀盤纏成方型、圓型,或撐破石?造成一條條裂縫,根深不過一、兩米,如何支撐參天大樹?是以一場風暴即不支倒地,網民稱之為「樹劏房」、「三寸金蓮」現象(劏房,將一層公寓分割成數間更小的可炊房間租售)。

 

香港土地供應緊張,人均居住面積只有約四點五坪,比上海、東京還要低,但原來樹木比人面對更不人道的居住問題。「在水泥地上種樹」並非令人稱羨的奇蹟,而是城市發展未能與樹木和諧共處的悲哀。風暴過後,市民和一些專業人士紛紛討論如何防止塌樹悲劇重演,亦有樹木專家收集倒塌樹木的根部照片詳作分析。

 

一批註冊園境師更成立網上平臺「地氣Earthing」,解釋迷你樹槽的源起及建議改革方案。他們提到香港因地底早已鋪設各種管渠,管理部門必須阻截樹根向下生長,避開設施、見縫插樹。基於這一現實,他們建議打通相連的「劏房樹槽」,為樹木根部提供更多橫向生長的空間,同時有美化城市景觀之效。

 

塌樹衍生的另一個嚴峻考驗是環保回收。香港出現有史以來最大批的廢木材,暫時運往市中心幾幅空地等候處理。「臨時樹木墳場」面積達十公頃,等於十二個足球場。雖然政府呼籲市民自由領取這些木材使用,然而乏人問津,加上香港並沒有綠色廢物分類政策及處理設施,絕大部分樹木預料會送往堆填區,令已近爆滿的堆填區平添負荷。

 

總而言之,颱風已遠去,但要清理遺害還有漫漫長路。風災突顯了香港這個發達社會,在樹木保育、環保回收方面的落後。希望在今次教訓後,政府和民間可通力合作,急起直追,讓市民和遊客都享受到美觀而安全的綠化城市。

 

↶↶↶加入旅讀LINE@好友,好康優惠訊息一把抓!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18 年 11 月【 生生世世桃花藏:林芝.波密】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