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特別報導】走進頂級建築師的精神世界: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

【作者】
文_黃采薇/旅讀中國 圖_阿某/旅讀中國、CTPphoto、視覺中國、公關片單位
2018年6月號 第76期
2018.06.20

市區西南的中國美院象山校區遠不如西湖畔的南山校區熱鬧,但建築之精彩,確有過之而無不及。

 

要閱讀象山校區,先閱讀中國成就最高的建築師——王澍

 

王澍是中國當代著名的建築師,亦是位反骨的創作者,自陳是「體制外的人」,他將工作室命名為「業餘」,頗有點與主流抗衡的意思。接受其他大陸媒體採訪時,他毫不掩飾對當下中國城市發展的不滿,高樓林立,人的生活品質並沒有提升:「我對(中國城市的)現狀是完全絕望的,這根本不是我們的目的,不意味著美好的生活,」在央視人物專訪節目《面對面》中,他語出驚人:「接下來(城市的樣貌)會越走越危險,我們都可以預見得到會出現什麼問題。」那麼作為學者的王澍自然肩負示範責任,將心中桃花源的理想落實在真實世界中,是對現狀的反抗,也是救贖。二○○○年,中國美院選擇將新校區址定在杭州市郊,美院校長許江在邀請王澍擔任校園總設計師,象山於是成為王澍的舞臺。

 

 

王澍式建築的魔力在哪裡?經時光眷養的校園

 

傳言象山校區剛剛落成時,建築圈內有個笑話:想看爛尾樓嗎?就去美院象山校區。甫完工的校園還沒長出茂密的樹叢,多棟建築立面上磚瓦新舊交陳,光禿禿一片,還真像被拋棄在工地上的孤兒。但隨著時光流逝,校園之美逐漸由時光「養」了出來:歲月在老式建材上留下足跡,斑斕的爬牆虎讓冷色調的建築溫柔了起來,杭州在六月之後白日高溫,但在有著晚風的夏夜裡走在校園,除了溫柔與美好,生命無他。

 

這時候,看官才讀懂了王澍佈下的建築密碼:他在校園中保留了大量綠地,幾乎每棟樓都天井或者庭院,這是中國建築裡的經典格局;在建材上,重新啟用因為城鎮化一度遭現代社會拋棄的傳統磚瓦,廊道上的扶手貼著樹枝,春雨淅瀝瀝落下時,打濕的不只是牆與土,還有剛從磚隙瓦縫裡鑽出頭的小株青草,原來,白牆黛瓦不只襯出徽派建築的山水傍身,田園如歌的感受,整個校園,便是詩意的江南。

 

但在古典之外,王澍作品的線條又是很前衛的。給幾個例子,例如服裝系教學樓立面樓梯高低起伏,又例如十一號樓和十七號樓,以上下起伏、坡度不一的走道代替樓梯,人在建築中不知不覺,就上了另一樓層,這讓初來乍到者穿行其間很容易迷路,但這也正是探訪象山美院的樂趣所在。

 

 ↶↶↶加入旅讀LINE@好友,抽東航來回機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