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旅讀早安】含笑赴死造世界~黃花崗那些八○後!

【作者】
文_曾文正/旅讀 圖_CTPphoto、wikimedia commons、旅讀
2023年4月號 第134期
2023.04.24

 

驚天地、泣鬼神的黃花崗起義,

雖然有最充份的準備,卻也在意料中失敗。

當時百多位平均年齡廿九歲的青年男女,

眉頭不皺一下,含笑地以大無畏的精神,

前往赴死的路上,只為巨龍敲開新世界的大門……

 

黃花崗之役──一場充滿悲劇色彩的壯烈行動。一群憂懷國事的年輕人,以血肉之軀試圖挽救國家未來的命運,其情可憫,其事可佩,那種超越成敗價值的純粹信念,讓人震撼。

 

錯殺一人,大事已沉

但這次也行動也最令人惋惜,因為這是募款最充裕、計畫最詳細、準備最充足的一次起義,但沒想到老天另有操作: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直接導致了起義的敗果。

一九一一年四月八日,革命黨人溫生才計畫刺殺屢屢挫敗革命黨行動的廣東水師提督李準,雖然行動成功,但無奈死的不是李準,而是廣州將軍孚琦。這起事件讓清廷頓生警覺,全城戒嚴、搜捕。革命黨員因此大量撤出廣州,也導致軍火輸送出現問題。孫文奔波奔走募資買來的武器,黃興日盼夜盼的軍火支援,就這樣瞬間灰飛煙滅,五日後的起義計畫也因此形勢詭譎。

這件起事前的插曲,打亂了所有的布局。此時,革命黨員對是否仍然舉事爭論不止,主事的黃興備受壓力,為了士氣以及日後募款仍然有望,在預計失敗大於成功的機率下,仍然決定起兵。原本計畫的十路起義,最後改為四路,但因協調未到位、接應火力延遲等等各種原因,事發時只有黃興一路發動,其他三路均未出現,無人桴鼓相應。

黃興率領百餘人敢死隊進攻兩廣總督府,首發三彈,但遭到清軍的重重圍擊,後兵分三路突圍,部分人被迫退入源盛米鋪。相持不下後,清軍放火焚燒,黃興明白大勢已去,戰至右手斷兩指,在其他人的掩護下從廣泰泥水鋪逃走。年紀僅二十出頭的喻培倫、林時塽、林覺民、方聲洞等,以及數十位來自南洋的革命青年多數人被捕、被殺,壯烈犧牲。

_黃花崗起義七十二烈士墓紀功坊©陳一年/CTPphoto;右_廣州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外雕像©陳一年/CTPphoto

 

 婦女化身女超人

值得一提的是,黃花崗之役有許多女性參與,這在當時的年代是難能可貴的,許多革命黨人的妻子或姊妹,都參與了這次的起事,而且貢獻良多;陳璧君(汪精衛妻子)、陳淑子、胡甯媛、徐宗漢(黃興妻子)、卓國華、楊光漢的嫂嫂呂氏、徐進坤之妻某氏、何少卿、 胡佩元、 宋銘、 黃莊漢翹、 徐佩瑤、梁綺川、梁梅玉、廣妹、羅阿練、羅四妹等等,皆以不同方式參與了這場起義:她們的主要任務,一是運輸軍械彈藥,二是偽裝各處的機關主婦與女傭。

雖然無法像男子那般上戰場與清軍廝殺,但女性的蕙質蘭心,在這次起義發揮了很大的功效。她們重視細節,處處小心,在運送武器上卻發揮出非常大的助益,比如有人將武器藏於腹部扮作孕婦,或如「革命新娘」卓國華假扮成新娘子,利用花轎來抬軍火,同「新娘」一起運抵目的地。不僅犧牲的男同志留名歷史,那些名不經傳的女性們也值得被後人讚頌。

_黃興©wikimedia commons;右_照片中端坐者為徐宗漢(後為黃興之妻)©wikimedia commons

 

老天自有安排

黃花崗起義失敗,但從這次革命中存活下來的同志,用他們自己的方式,繼續為革命黨奉獻己力,並持續為往後的義事努力著、奮鬥著,直至他們推翻滿清創立中華民國。

其中,被黃興痛罵臨陣脫逃的陳烔明,為了證明自已的決心,成功拉攏了廣東新軍加入革命黨,並在武昌起義後,率領新軍響應,光復廣東。後來在袁世凱稱帝時,堅守廣東,為革命黨留下最後的根據地。

成功逃出廣州的莫紀彭,他努力搜羅資料,編寫清末民初歷史,為後代留下珍貴的歷史資料,也讓黃花崗犧牲的烈士能流芳百世。

而原本溫生才刺殺的對象李準,也因為此事件後遭到政敵張鳴歧的猜忌打壓,轉為支持革命黨,響應辛亥革命。

三二九之役是一場失敗卻光榮的起義,雖然令人扼腕,但因為有一群年輕人願意用生命來證明自己理念的價值,他們用自己的身軀當踏板,讓接下來的武昌起義能打開中國追求民主共和的桎梏。黃花飛舞,英靈不滅,英雄捐軀,永世長存!

湖南長沙黃興南路步行商業街©寇善勤/CTPphoto 

 

那些定格於如花之年的「富二代」

七十二烈士的平均年齡只有二十九歲,家境大多優渥、留學海外,或是事業有成的華僑,但他們放棄了錦衣玉食,選擇犧牲生命也要敲一聲帝國的喪鐘。

林覺民,一八八七年出生書香門第,家境富裕,曾赴日本留學。腿部中彈被俘,當時的兩廣總督張鳴歧親自提審,林覺民拒絕下跪,最後英勇就義,年僅二十四歲。參加起義之前所留之《與妻訣別書》,千古同悲。

方聲洞,一八八六年出生於福州富商家庭,父親曾任縣令,八位兄弟姐妹及嫂嫂中有六位皆加入中國同盟會。在起義中,方聲洞身中數彈而死,年僅二十五歲。

喻培倫,一八八六年生於一個富裕糖商家庭,之後留學日本,考入日本千葉醫校專攻化學,有「炸彈大王之稱」。臨刑前高呼:「學術是殺不了的,革命黨人尤其是殺不了!」;「黨人可殺,學理不可滅!頭可斷,學說不可絕!」英勇就義,年僅二十五歲。

林文,一名時塽,一八八七年出生,祖父曾任官至雲南巡撫。自日本大學畢業後,參與革命,起義當日時英勇犧牲。

郭繼枚 、余東雄,他們是黃花崗起義遇難者中年紀最小的兩位,一個十九歲,一個十八歲,生在南洋長在南洋,他們回到祖國,立志為祖國戰鬥,最後雙雙戰死。新加坡的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的入口處,其中兩座持刀槍的銅像就是郭繼枚和余東雄。

嚴確廷,生於一八八七年,曾在廣州當醫生,之後回老家水東街開西藥房,作為革命黨人的聯絡站。負責搜購貯運槍枝彈藥,事洩被捕,被斬首於總督署前。

李炳輝,一八九〇年生,於新加坡英國長老會教堂從事傳教,加入同盟會參與起義而犧牲。

羅仲霍,一八八一年生,於吉隆坡擔任校長和檳城華文報《新報》主筆,起義當中彈負傷被捕而就義。

陳可鈞,一八八八年生,留學日本就讀弘文學院普通科,返國參與起事,戰死。

陳更新,一八八〇,留學日本,畢業後回國後被聘為教授,與清軍相持三個晝夜,終因彈盡力竭被捕,從容就義。

孫中山南洋紀念館──新加坡的晚晴園©麥翔雲/旅讀

 

那些「似是而非」的黃花崗

三二九非三二九

一般人們所熟知的「三二九黃花崗」之役,其實當天的西曆是1911427日,而農曆是清宣統三年329日,所以中華民國成立後,也一直以農曆329日為革命先烈紀念日。但在1924年後,國民黨因考慮到農曆存在閏三月的問題,於是將起義紀念日期改至陽曆329日以避免混亂,其後又因循訂為中華民國青年節,是故原本的427日也就不再那麼廣為所知了。

 

黃花崗非黃花崗

起義之後,戰死的革命黨人暴屍街頭,清廷明令不許收殮。時任記者,尚未曝光的同盟會員潘達微,不顧清廷禁令,冒死收殮了七十二具烈士遺骸,組織社會力量購買紅花崗一地,將他們安葬於此。但潘達微認為黃花崗更能代表烈士精神,因此將烈士安葬地稱為黃花崗,一九一八年建成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潘達微死後亦如願遷葬黃花崗。

 

七十二非七十二

事實上,參與黃花崗起役的人數在一百三十位以上。一九二二年,七十二名烈士的身份才被全部查實,而此後陸續查實身份的犧牲的戰士達到一百零二位,但仍有許多無法查得與查實的烈士湮沒於黃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