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在赤道國度,享亞熱帶溫度

【作者】 鄺介文 吳歆宜
文_ 吳歆宜、鄺介文、柯博晟、林宜慧/ 旅讀 圖_RF123、麥翔雲/ 旅讀
2022年12月號 第130期
2022.12.27

不但淨中求淨,新加坡還要綠中求綠。即使是最不可能擁有綠地的摩登高樓,也有辦法使它自行光合作用。有了新加坡的案例,從此「夾縫中求生存」可能不再是貶義。在夾縫中,其實也可以求生活。

 

 

面對全球暖化問題,濱海灣花園身教重於言教,除了羅列各種數據佐證氣候異常警訊,一座佔地五十四公頃的南花園,更不只植物科普基地這麼簡單。

 

步入花穹,陣陣涼意襲來,只覺渾身浸潤。室內溫度始終維持廿四度上下,與室外終年酷暑的天氣大相逕庭。有趣的是,花穹室溫並非人為空調結果,而是藉由大量植物吸取熱能、蒸發水分作用而來,絲毫不耗電力,宛如雨林。

 

©RF123

 

難以想像,如今蔚為新加坡旅遊標籤的濱海灣花園,不過廿年以前,仍是汪洋一片。作為世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度之一,填海造陸似是解決市民生活品質的唯一出路,然而新加坡填海卻不造屋、而造綠,將此超過一百公頃的新生地,悉數用作打造世界最大室內花園。而在此之前,新加坡早有四個面積總計超過四分之一國土的保護區,另有三百多座公園,包括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的「新加坡植物園」。然而,新加坡對於綠地的慾望從不因此滿足。

 

早在立國之初,政府隨即訂定「花園城市」建設方針,無論國家如何發展,都將保有一定比例綠地(目前綠化覆蓋率已經超過五成),乃至市區那些難以開闢公設空間的建築,也得利用「垂直綠化」的方式達到法令要求。

 

新區如此,舊區又何嘗不是?即使走在四季如夏的新加坡街頭,也因為透過法律規章限定植物覆蓋比率,於是絲毫不覺酷熱,非得直到此時此刻,人類才會驚覺綠化的重要性─原來數百、數千年人類文明發展以前,生活可以如此單純良善,而自然可以如此自然而然。

 

©麥翔雲/ 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