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特別報導】既生山,何生路?

【作者】
文_ 黃彥綾/ 旅讀 圖_ 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三區養護工程處甲仙工務段
2022年10月號 第128期
2022.10.20

今年五月,睽違十三年,南部橫貫公路終於迎來全線復通。適逢其通車五十週年,一同穿山越水,駛入令人沉醉的山林美景,找尋南橫印記。

 

 

睽違十三年,因莫拉克風災而中斷的南橫公路,宣布修復完「最後一哩路」,於今年五月一日迎來全線復通。不少民眾為見證歷史性的一刻,前一晚便出發至梅山口排隊,車陣綿延逾四公里,足見南橫公路的魅力。

 

眾所周知,一九六八年動工的南橫公路,建立在地質脆弱的山脈間,道路穿山越水,逾六成路段在海拔一千公尺以上;設計比照中部橫貫公路,以人力修築。開路過程十分艱鉅,共計有一百一十六名工程人員因落石、墜崖、爆破、施工現場崩塌等意外罹難。

 

一九七二年,這條險峻的道路正式通車,承載了許多人的山林記憶─到檜谷觀巨木森林、至埡口賞壯麗雲海、赴霧鹿峽谷探奇險地形⋯⋯更別提為許多五、六年級生刻畫青春的「救國團南橫健行隊」。然而,公路自建成後,每逢地震、汛期,時因災情而中斷,近年更因永續意識興起,也有南橫就此不修、重歸山林的聲音。既生山,何生路?這條築了又斷、斷了又築的道路,究竟為何存在?

 

與天爭路,險境處處

 

前人篳路藍縷所打造的南橫公路,為臺灣三條橫貫公路建設之一,部分路段為日治時期理蕃警備道「關山越嶺道」,顯見該路對於連結臺灣南部山地與平地的重要性。一九五七年,政府制定臺灣公路網系統,其中橫貫公路系統旨在改善臺灣東、西間的交通阻隔。隔年,公路局開始推進南橫公路的作業,前後勘查三條路線,並於一九六八年,正式以「關山越嶺道」為基礎,新闢多處路段,才築成這條氣勢磅礡的道路。

 

根據一九七二年公路局施工現況報告,南橫公路全線工程現場施工人員約三千四百人,包含榮工處、農墾處、陸軍協建工程管理處、警備總部職訓總隊隊員及民工等。其中,榮工處隊員曾為中橫及北橫協作,擁有較為豐厚的高山公路修築經驗,最高曾集中十九個分隊人力,為南橫全力趕工;當時雖已開始動用到機械施工,但地勢聳峻之段,仍全賴人工以繩索垂吊於半山腰施工。

 

 

山區處處危險,在《埡口之巔─南橫青山在》一書中,便記敘過往參與工程人員寶貴的築路經驗。前總工程司包芷渝便曾分享:他遭逢坍方路段、連人帶車摔落,當時他以手強撐,避免跌落溪谷。剛巧一旁有七、八位榮民在清坍方,他於是狼狽地向這群人求救。當榮工們將他抬上擔架時,他聽到眾人在為其頭的朝向爭執。而後才知道,習俗上若是已逝世,頭應朝向下山的方向,可見其傷勢嚴重。

 

此外,當時勘測地形、規劃道路,也不若現今科技發達,在深山進行測量工作十分辛苦。曾參與中橫公路測量工作的前段長劉翼東受訪時,以其在南橫東段作業舉例,「天龍橋到利稻這段路線非常險惡,幾乎都是垂直峭壁,甚至一坡兩分,高差在兩百公尺以上,測量工作非常艱鉅與辛苦,我們等於是在峭壁上進行測量工作。」

 

英靈載道,軼事叨叨

 

駛進青翠的南橫公路,「喀拉喀拉」聲不絕,車輪敲響的不僅是為山巒串接的過道,更震響無數辛酸血淚回憶。沿線部分橋梁及隧道,常以殉難工程人員命名,為之紀念。比如「炳才橋」、「進涇橋」、「進涇明隧道」及「武雄橋」,分別是紀念施工時發生意外的榮工隊小隊長李炳才與段長蘇進涇,以及豪雨過後、視察中遭落石擊中的段長陳武雄。值得一提的是,蘇進涇的兒子蘇俊銘及其外孫女謝燦伃也同樣服務於公路總局,「進涇明隧道」更是由蘇俊銘監工完成,「三代公路人、一脈公路情」令人動容,蔚為佳話。

 

事實上,殉職的工程人員不僅為道路添上感人的故事,還誕生著名的恐怖軼事。位於公路最高點的「大關山隧道」,為全臺著名的「猛鬼隧道」。相傳當初以炸藥開鑿隧道時,有七名工人因逃生不及而被炸飛到隧道頂端,被水泥永遠封存。行經隧道時,忌諱抬頭往上看,以及被隧道落下的水滴到,否則會遭逢怪事。先不論該事件從未經證實,但這則謠傳卻說明一件事─南橫公路的開鑿過程,絕對十分艱辛,使人深信公路上有著充滿遺憾的怨靈,這則傳聞才會一代一代被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