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特別報導】當代─擁抱流量,連結社群

【作者】
文_ 王淳眉、旅讀編輯部 圖_圖蟲創意、視覺中國
2022年2月號 第120期
2022.02.16

早在疫情前,各家博物館便已創建社群帳號與粉絲互動。當疫情來襲,人們困守家中,網路成為博物館與觀眾聯繫的主要方式,不僅大都會化身Youtuber、MoMA 掌握千萬粉絲、羅浮宮更推出新版線上資料庫,引領民眾親近藝術。

 

 

百年大都會成新潮Youtuber

 

早在疫情前,大都會便致力於館藏數位化的任務,並於二〇一七年開放網路上的多件藏品照供全球藝文愛好者下載收藏。而在疫情期間,大都會則積極使用社群媒體影片功能與觀眾溝通。打開大都會博物館Instagram, 可見館方精心製作地大量影片,從策展人專門解說策展概念,到藝術家創作歷程的深度訪問,內容多變、十分精采。除此之外,大都會的Youtube 頻道,更有每週一次的故事時間,由藝術教育工作者為一歲半到六歲孩童講述藝術故事;另不定時有策展人重點介紹展覽編排和策展脈絡,累積影片數百支。

 

作為西方世界認定的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大都會博物館自帶流量與話題,即使坐擁此等流量紅利,館方依然不安於固有傳播方式,與時俱進的精神令人嘆服。

 

MoMA數位粉絲軍團逾千萬

 

早在二〇一二年MoMA就加入Coursera 網路課程開放平台,透過自家策展人推廣並結合豐富收藏,傳播、教育與當代藝術相關的知識。十年過去,MoMA行銷與創意策略總監RobBaker 表示,MoMA 之所以可以站在博物館社群平台的前鋒,是因為該組織很早就開始布局網路行銷與社群溝通,因應數位化時代到來。

 

如眾多博物館一樣,數位化館藏是MoMA 的第一步,高達兩千多位藝術家、二十萬件展品,如今全能在網路上一覽無遺。MoMA更將自一九二九年以來的展覽目錄、現場裝置紀錄全數公開,如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傑克遜‧ 波洛克因交通事故喪生後的幾場重要回顧展;或是知名普普藝術家安迪‧ 沃荷的展出,都可以在MoMA 網站上看見。這些歷史展出資料與檔案多達五千筆,現在透過雲端資料庫就可以調閱檔案,一窺藝術品在現場展出的模樣,飽覽以紐約為中心的現代藝術發展脈絡。

 

©視覺中國

 

羅浮宮數位歷程:從三萬到四十八萬

 

羅浮宮曾於二〇二一年三月上線了全新雲端資料庫,因為舊數據庫僅開放三萬件藏品可供瀏覽,加上不夠靈活與直覺的操縱設計,疫情之下難以滿足普羅大眾需求,使得館方加速了館藏數位化的流程。

 

新資料庫中羅浮宮全面公開四十八萬件館藏,人們可以依照想欣賞的作品名稱搜索關鍵字,也可以根據館方的媒材分類,例如雕塑、素描、繪畫,或是主題相簿如肖像、歷史事件等方式瀏覽藝術品。每件藏品提供多張不同角度、遠近的細節照片,瀏覽者可以直接下載收藏,豐富私人電腦的數位館藏。同時,羅浮宮還製作了線上互動地圖,王宮建築上下五個樓層的平面圖,讓人們不錯過任何一個角落的精美展品。

 

Hashtag化身藝術指南

 

過去兩年來,各大博物館從業者紛紛試圖以社群媒體引領風潮、帶動聲量,其中著名成功案例還不少。由博物館工作者SachaCoward 發起的推特標籤# MuseumFromHome, 邀請眾人分享對自身別有意義的作品與收藏並轉發,此活動不僅吸引英國BBC 協助拍攝、製作節目紀錄,也使各大博物館爭相加入,是疫情下首先利用社群媒體於網路上引起共鳴的藝術互動。

 

美國洛杉磯蓋蒂博物館也廣邀眾人,挑戰再創造博物館所釋出的標誌性作品,重新用自己的身體或家中物品演繹、模仿名畫,如挪威畫家愛德華‧ 孟克的《吶喊》、荷蘭畫家楊‧ 維梅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等作品。該活動挑起眾多民眾因隔離在家而無處發揮的創意。從衛生紙到寵物、從文藝復興畫作到前衛藝術,只要在Instagram 或Twitter 搜尋#GettyMuseumChallenge,就能綜覽世界各地讓人驚嘆的奇思妙想。蓋蒂中心甚至為此出版了專著《Off theWalls》,記錄下這艱困時刻人們因藝術連結,也因藝術解放想像力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