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漢唐金光所來處:絲路樞紐,調出文化雞尾酒

【作者】
文_ 李純瑀、張芸、張慧萱、黃彥綾、吳歆宜、李春嬌/ 旅讀、武仲林、程惠敏、張芸芸、藺安暘/ 中國旅遊 圖_中新社、CTPphot、王銘偉/ 旅讀
2021年9月號 第115期
2021.09.06

從周到秦漢、魏晉、隋唐,中華文化歷經一千六百多年的發展,已經非常成熟;不但能從容輸出物資、技術,更有胸懷與能力在保有自己特色之餘,大量吸收、消化西域而來的多元文化,從而造就更豐富的漢唐金光。

 

 

漢時張騫第二次出使,較第一次更為密切地串聯起西域諸國與漢朝之間的關係,再加上東漢班超的強力經營,不但使西域諸國政治、經濟和文化咸以中原統一王朝馬首是瞻,天山一路、中亞草原的這片西域之地,更成為中國與西方文明的橋梁,塑造了人類文化史上極為精彩的歷史記憶。

 

穿越這片土地,橫貫歐亞大陸、連接多個文明的重要通道—絲路,其上的主角自然是曾經長時間被當做貨幣及重要外交酬碼的絲綢,除此之外,瓷器、茶葉、漆器、火藥、造紙術、印刷術,以及冶鐵技術、水利灌溉技術、醫學、針灸術、屯田制度等等也一併從此路西去,件件影響了沿線國家及世界歷史的發展。

 

與此同時,一路東來的天馬、玉石、琥珀,乃至我們日常吃的大蒜、胡蘿蔔、葡萄、香菜等,亦無一不是透過絲路上的樞紐—西域,或為其上所產之物,東傳至中土的成果。此間尤為重要的是,除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商品外,在這片東西方文化碰撞的土地上,所交融薈萃出的舞樂、藝術、科學技術、運動、宗教等精神內容,更豐富了中原文化,促使漢唐金光得以閃耀至今。

 

竹笛橫吹樂舞輕快-胡樂胡舞

 

西域獨特的藝術風格深深影響了東方音樂與舞蹈形式。不管是壯闊清朗的胡樂,或是歡快動感的胡舞,獨具活力的文化從漢朝時期傳入中原後,歷經魏晉與隋唐演變,逐漸形成獨樹一幟的樂舞型態。

 

唐三彩駱駝載樂俑 ©王銘偉/ 旅讀

 

「漢朝鼓吹樂」與東傳的西域胡樂、胡鼓息息相關,最初胡樂多用於軍隊儀仗中。《晉書.樂志》便證實了漢朝所傳入的胡樂,為中原音樂開創全新形式,張騫也曾帶回胡樂〈摩訶兜樂〉。鼓吹樂是以打擊樂和吹奏樂為主的樂種,並分鼓吹、橫吹兩類:鼓吹出自北方遊牧民族;橫吹則來自西域,因絲綢之路而誕生。

 

張騫通西域後,不僅帶回獨特胡樂,也使「龜茲樂舞」一併傳入中原。相傳於此之前,便有諸多西域樂舞在民間流傳,深受長安人喜愛。自古龜茲人便相當愛好歌舞,加上位處絲綢之路沿線,東西文化交流昌盛,為西域樂舞藝術的代表。隋初時朝廷便設置七部樂,煬帝時又定九部樂:清商、西涼、龜茲、天竺、康國、疏勒、安國、高麗與禮畢。唐初繼承隋朝樂舞,共有唐十部樂,此時樂舞的興盛,不僅得力於統治者提倡,還因漢唐間眾多龜茲藝術家們來到中原,將龜茲樂舞的精粹廣傳四海,使得中原音樂、舞蹈與文化更上一層樓。

 

曲項琵琶 ©武仲林/CTP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