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特別報導】美國植物探險家鏡頭下的深秋華北:柿園與高粱田

【作者】
文_ 李嘉鑫/ 旅讀中國 圖_Frank Nicholas Meyer, 1875-1918
2020年10月號 第104期
2020.10.26

廿四節氣的曆法大約定型於漢代,當時的首都是黃河主要支流──渭河旁的長安城(今西安市),因此節氣所定的天候現象便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為主,由於中國是一個橫跨溫、熱兩大氣候帶的國家,所以最能呈現深秋十月節氣之美的,就在秦嶺與淮河以北、長城以南,包括黃土高原與黃淮平原的廣大華北地區。

 

 

植物間諜留下百年前影像

 

若要找出最能顯現華北秋季風情的植物,大概首推柿子了,它是長江流域的原生植物,後來逐漸引入華北以及日韓,在中國栽培歷史已超過兩千年,是一種長壽、少病蟲害的果樹,華北地區更有在過年吃柿乾的習俗,稱之為「事事如意」。

 

清末時(西元一九〇五年),一位受雇於美國農業部門的植物探險家── 邁耶(FrankNicholas Meyer) 抵達北京,他的目的是收集可在美國種植的經濟植物,也就是時下俗稱的「種苗間諜」。

 

 

柿柿難料

 

柿子的膳食纖維和多種礦物質的含量比蘋果高,富含維他命A(β- 胡蘿蔔素),還有能預防腫瘤的兒茶素、表沒食子兒茶酚、樺木酸等抗氧化物,所以本草綱目認為柿子有清熱潤肺、健脾益胃的食療效益。不過未成熟的柿子含有高量單寧酸,這是它們在成熟前防止鳥獸盜食的防衛機制,單寧酸與高蛋白的食物混合後,會形成堅硬的膠狀凝結物而卡在腸道裡,這是農民曆的飲食禁忌中,有許多不能與柿子共同混吃的說法。

 

柿柿如意

 

目前全球的柿子有百分八十產於中國大陸,其它主要產地是日本、韓國與巴西。中國柿子傳入日本後,經過品種改良而於十九世紀初大量引入南歐和美國加州,一八九〇年代更引入巴西,由於秋季正是水果產期青黃不接的時段,柿子這種渾身充滿黃金光澤,鮮食入菜皆宜的中國水果,不但象徵著秋收的喜悅,更豐富了全球人類的飲食選擇。

 

 

全方位莊稼──高粱

 

高粱的種皮含有單寧,所以生澀難嚥,其澱粉和蛋白質比玉米還難以消化,而且蛋白質中的離氨酸(也稱做賴氨酸)偏低,而白氨酸(也稱做亮氨酸)則過高,若是長期單食高粱的話,會導致維他命B3 缺乏和營養不良所產生的癩皮病。

 

不過用來釀酒則相當優良,因為它的澱粉含量高,而且沒有特殊的味道干擾酒的風味,能夠釀出香醇無比的白酒,著名的山西汾酒便是純用高粱一味釀造的。而且高粱是禾本科穀類作物中,額外用途最廣的一種,能充當茅屋的屋頂屋牆等建材,又能編織蓆子、籮筐乃至掃把與鍋蓋,葉子還可當飼料,堪稱全方位的莊稼作物。

 

 

百日收成極致經濟作物

 

一九一四年九月中旬,邁耶路過今天隸屬西安市的周至縣、以及隔鄰隸屬寶雞市的眉縣,剛好遇到農民採收高粱的景象,這是當地農民在春小麥收成後的第二期作物。高粱是能耐受炎熱與乾旱的作物,陜北高原氣候乾燥沒話說,可是高粱只要低於攝氏十五度就會停止生長,它們能長在陜北地區嗎?

 

原來, 高粱從播種後平均一百天即可收成,西安的年均溫只有十四度,但是從七到九月間,月均溫最低時尚有二十點六度,而最高月均溫則到達廿九點二度,這樣的月均溫讓高粱可以正常生長,並在九月底、十月初完成採收。

 

再者,雖然陜北地區年雨量只有大約五百公釐,但是雨量集中在七至九月,而且占全年降雨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即使氣候反常發生旱災,高粱也不會枯死而進入休眠狀態,這種適應特殊氣候的陜北高粱,正是邁耶踏破鐵鞋無處覓,得來全不費工夫的意外收獲。

 

 

土產難再

 

因為有了邁耶這位早期的引種先驅擔任開路先鋒,時至今日,高粱已成為美國第三大穀物,產量居世界第二,出口量更居全球首位,占全球出口總額的百分之六十!而中國年產量只有一百八十萬噸,每年需求量卻高達九百萬噸,所不足者全賴從美國與澳洲進口,是全球第一大高粱進口國。

 

臺灣對高粱消耗量最大的金門酒廠,其年需求量約二萬五千噸,然而金門自產者僅八千噸,不足之處都從澳洲和遼寧省朝陽市進口,連自來水也都來自廈門,可見在全球化下,不僅所謂「國貨土產」只剩下「品牌商標」以及在地的製造過程而已,就連傳統各地的固有獨特風貌,也逐漸趨於同質化,一百多年前邁耶所見的華北農村秋季風情,早已成為歷史的陳跡。

 

 

 

✦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20 年 10 月【求神問卜三千年】

✦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