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跟我走】新科世界遺產地:險絕奇境「梵淨山」

【作者】
文_吳歆宜/旅讀中國 圖_吳歆宜/旅讀中國、CTPphoto、視覺中國
2019.03.26

梵淨山,一個橫空出世的熱門景點,接連入選聯合國世界遺產、國家地理雜誌年度旅遊目的地, 還在抖音爆紅、微博霸屏,吸引遊人競相奔赴,曾經的隱世佛門淨土,憑什麼在一眾景區中頻頻折桂?

 

五百年前,當明代大儒王陽明貶謫貴州,留下「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的感慨之際,大概很難料想到,半世紀後,這片經他描述為「萬山叢棘中,蛇虺魍魎,蠱毒瘴癘」的蠻荒之地,竟接連引來舉世矚目。

 

說起來,貴州的「爆紅」,已經不是頭一回,自二〇〇七年以來,貴州荔波、赤水、遵義三地,便隨「中國丹霞」、「南方喀斯特」、「土司遺址」等項目接連入選世遺,近年更有中國天眼FAST、大數據產業紛紛落腳,為貴州帶來旅遊人潮與錢潮。

 

二〇一一年以來,貴州連續八年保持全中國大陸生產毛額增速前三名,高速經濟發展的耀眼成績背後,旅遊產業的發展功不可沒。去年年中,當新科世界遺產確定花落貴州梵淨山,助力貴州成為全中國大陸世界自然遺產景點最多的省分(世界文化遺產則由北京以七項名列中國、乃至全球第一),再度將貴州旅遊產業推上高峰。

 


©視覺中國

 

佛門淨土,一夕翻紅

 

梵淨山坐落於貴州、湖南、重慶三省市交界的武陵山區,因地貌有明顯三峰孤起,曾名「三山谷」,在《漢書‧地理志》,北魏《水經注》中,皆有提及。唐宋以來,逐漸有人在此蓋起古剎佛庵,復有「大佛山」、「大靈山」之稱;如今「梵淨山」之名,同樣也起自佛家用語──「梵天淨土」。這樣一處佛門淨地,素與紅塵俗事無涉,本該遺世獨立,緣何一夕成名,引遊客紛紛踏足?

 

梵淨山知名度的躍升,歸功於網路社群的快速傳播。二〇一八年上半,世遺申請能否告捷尚在未定之天時,景區中的「蘑菇石」、「紅雲金頂」等標誌性景點,便憑藉著大量航拍短片,在「抖音」、「西瓜」等短片平臺上獲百萬次瀏覽點讚。

 

挾此熱潮,景區主管機關「銅仁市旅遊發展委員會」迅速祭出獎金總額約新臺幣二十萬的「梵淨山抖音挑戰賽」,成功再掀一波話題。隨後,貴州流量最大的微博帳號「貴陽頭條排行榜」 接連發布數則梵淨山航拍影片,僅其中單一支就獲取了驚人的一千四百萬次播放量。最終,在諸多網友引頸企盼下,梵淨山順利入選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大陸第五十三處世界遺產、貴州第四處世界自然遺產景點。

 

紅塵孤島,生態方舟

 

申遺成功不只在大陸造成轟動,也帶動海外關注,同年年底,梵淨山獲《國家地理雜誌》欽點為年度推薦旅遊地,是該榜單上廿四個入選地點中唯一的中國景點。

 

推介理由中除了自然山水、宗教勝地之外,還有一大重點──生態多樣性。作為一處有著四十年歷史的中國大陸國家級重點態保護區、聯合國人與生物圈成員,梵淨山地區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據統計,本區生長有動植物種類兩千八百餘種,名列國家保護動植物的計五十種,其中包括特有種植物「梵淨山冷杉」,俗名鴿子花的絕遺植物「栱桐」,還有約莫八百餘隻「黔金絲猴」,是現存數量比熊貓還稀少的黔金絲猴僅存的最後棲息地。

 

黔金絲猴背部毛色清灰,也稱為灰金絲猴,數量已瀕臨絕種。

 

本區多元豐富的生態系統,與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緊密相關,主要可以歸納為兩大因素:水氣與高度。

 

水是萬物之源,當鄰近緯度帶的阿拉伯、北非等地,因副熱帶高壓壟罩、地形封閉、距海遙遠,形成地表上最廣闊的沙漠時,梵淨山卻擁有太平洋季風帶來溼氣壟罩,年降水可達兩千六百釐米,豐沛降水造就百分之九十五的高植被覆蓋率,為萬物生長提供必要條件。

 

而高度則體現在急遽升起的地貌,作為黃河以南最早從海洋中抬昇的陸地之一,梵淨山所處的武陵山區,受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運動擠壓而生成。

 

由變質岩組成的堅韌山體,與四周低平的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地形)起伏明顯,高差可達兩千公尺,自然形成「一山有四季」的垂直生態分層──由山底到山頂,囊括了四種溫度帶,分布常綠闊葉林、混生林、針葉林、高山草甸等多種植被型態。

 

相較平面生態系統裡的動植物,每當地球溫度升降過劇,便無處可逃面臨族群覆滅危機,垂直生態系則提供了向上、向下不同溫度帶避難遷移的一線生機。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19 年 3 月【跟著慈禧遊北京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 

 

↶↶↶加入旅讀LINE@好友,好康優惠訊息一把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