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六月精彩封面】一个独立研究者之路:知识的接力赛

【作者】
文_Vera/旅读中国 图_ CTPphoto、中新社、视觉中国、RF123 绘_胡说、希拉、陈巧廷/旅读中国 特别感谢_李时珍纪念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国家图书馆、蕲春县政府(依笔划顺序排列)
2018.06.25

万历廿一年(西元1593年),朝廷决定重修国史,向天下征募书籍。76岁的李时珍自知来日无多,留下遗书嘱咐儿孙日后必要将《本草纲目》奉予天听,就此离开了世间。

 

万历廿四年,西元1596年,守完三年父丧的李建元风尘仆仆地赶到北京,将刻成的《本草纲目》献给皇帝。万历帝最后将此书存览于内阁、又命将之刊行天下,至此,由李时珍主导、李家三代人相助的学术大业终于完成。

 

湖乘龙刻印的《本草纲目》初刻本,被称为「金陵本」。©视觉中国

 

至于初版《本草纲目》刊印后十年间天下销售一空,官方民间各版本翻刻无数;至于本书迅速流传到东亚文化圈,被王族奉为座旁经典;至于书中内容从十八世纪开始不断被摘录转译传到欧洲,成为欧洲人认识中国物产的重要依据,那又都是李时珍所不能预见的故事了。

 

欧洲

 

十八世纪开始,历代各版本的《本草纲目》辗转流入欧美,清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年),巴黎出版法文版《中华帝国全志》,书中将《本草纲目》视为中国的药用博物学,摘译了部分内容。因为此书呼应了当时欧洲兴起的中国热,不久即迅速再版、并翻译成英文、德文各版本。

 

十九世纪初,法国汉学家勒牡萨雷暮沙(Jean-Pierre Abel-Rémusat)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本草纲目》与中国医药学的论文,从此开启欧洲学者对《本草纲目》作为医药学与博物学等各方面的学术研究。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也在对鸡、金鱼等物种的研究里引用了其所谓「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记载,据考证,他文中参考的资讯就是来自《本草纲目》。

 

达尔文©视觉中国

 

二十世纪的英国科技史学者李约瑟以博物学者的角度来看待李时珍,认为其足以和同时期的义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比利时解剖学家萨维里(Andries van Wesel)比肩,肯定了这批科学家不约而同的、对世界的追寻与探索。

 

↶↶↶加入旅读LINE@好友,抽东航来回机票!


✦更多内容请见《旅读中国》2018年6月号【本草纲目:给世界的情书】 

 

✦诚品、金石堂、博客来热卖中,或线上火速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