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特别报导】爱上陶艺,人生另辟蹊径──耳语工作室Atelier Murmur

【作者】
文_黄采薇/旅读中国 图_阿某/旅读中国、CTPphoto、视觉中国、公关片单位 绘_许瀞文/旅读中国
2018.06.07

「工作于巴黎和杭州,两个最好的城市。」三位同在法国爱上陶艺的女孩创办了独立工作室,目前两位在杭州、一位在巴黎,以陶土为媒介,探索创作世界的更多可能性。

 

和王卓、江昕荷相约在耳语工作室(昕,音欣),感受了一回杭州设计师的日常。文创园里阳光很好,进门时两位女孩还没放下手边工作,室内摆上了大量粗胚、颜料和半成品,「我们的工作状态很平常,有点像是打游戏做任务,把该办的事情一件件处理掉,通关了!」江昕荷笑著说。

 

从课余休闲到以此为业

 

耳语工作室做陶器,但三位创办人都不是学陶出身,王卓和江昕荷是浙大工业设计系的同学,另一位创办人孙璟璟学的则是摄影。毕业后,三人同在法国马赛美院求学,这段期间内有了和陶瓷的第一次接触。王卓形容,陶土是很神奇的材料,拥有无穷可能性,每一次开炉,总能给创作者意料之外的收获。

 

二○一二年,三人在杭州郊区租了间铁皮屋,「耳语工作室」回到国内,创作者也有了落角处。当时,王卓还在校园里兼任一份教职,陶艺创作只是业余的爱好休闲,但慢慢地,她发现自己开始不满足。日复一日,工作没法让她快乐,但陶艺与创作可以,「在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独立工作室生存的可能性,」江昕荷说,她们决定放手一搏,成为专职陶艺创作者。

 

 

接单+办展,在经济与创作间找到平衡点

 

工作室名称「Murmur」指的是盘旋在耳边的声音,这灵感来自十九世纪美国作家梭罗的作品《湖滨散记》:「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品格,像果实上的霜粉一样,只有轻手轻脚才得以保存。在没有比自由地欣赏开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快活了,我们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她们将从生活中感受到、却不为多数人所知的声音,以陶瓷来表达。学习工业设计出身的江昕荷和王卓并不赞成百分之百的手作工艺,但在小批量生产当中依旧保留部分手工制程,并以持续在作品中呈现自然元素,仍是一件相当美好的事情。

 

除了透过网路接单,耳语工作室不定期参加展览,杭州活络的艺术交流风气给了她们不少机会,和余杭融设计图书馆便有不少交流和合作。「参展的作品更多是概念性的,未必能做到批量生产,我们可能会在当中选择具实用性的作为新产品,」看来对于世界,耳语工作室还有更多想说的话,这些就让作品来表达吧。

 

网站_www.ateliermurmur.fr(全法文)

电邮_ateliermurmur@gmail.com

微博_http://tw.weibo.com/ateliermurmur

FB_https://zh-tw.facebook.com/AtelierMurmur/

微店_https://weidian.com/?userid=160201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