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那么近又那么远:重新认识生身父母

【作者】
文_曹希文、钟婉华/旅读中国 图_麦翔云/旅读中国、联合文学出版、大辣出版、联经出版
2017年4月号 第62期
2017.04.20

清明扫墓,对现代人而言常徒具形式,然而若心无牵挂,墓碑也不过是块刻了符号的石头罢了。人年轻时对父母或有不耐,到开始理解他们时可能自己亦已白头,然而究竟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或为什么生下自己的是这样的人?

 

©麦翔云翻摄/旅读中国

《俺爹俺娘:一代中国人的家庭记忆和乡村岁月》,是焦波藉由摄影和文字来留存对双亲的记忆,「世上别的东西失去了可能还会再有,而亲爹亲娘失去了便再也没有了。」焦波说,他的爹娘一天一天在变老,「只有照相机和摄像机才能留住活生生的爹娘」。

 

一九七四年,他回到老家山东天津湾农村,为爹娘拍下第一张照片,接下来卅余年,他透过镜头持续记录父母的生活片段,万余张照片和六百多小时的录影,留存了他们日渐年迈的容颜和身躯,以及亲族的悲喜、欣慰与企盼,同时亦见证了与现代生活相比显得鲁愚朴质的农村样貌。

 

©麦翔云翻摄/旅读中国

 

「俺爹」焦爹早期不了解儿子干啥,以为是不正经的玩乐,后来焦波将登了他照片的报纸寄回老家,焦爹才改口「他这不叫照相,叫摄影」,并开始看报纸了。只要报纸送到村里,便抢著找报上的照片,遇有儿子拍摄的,即拿回家读给焦娘听。廿年后,焦波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俺爹俺娘》摄影展,邀爹娘进京为影展剪彩,两老既感到无比荣耀:「能到北京开会的是有身分的人」,又担心没剪好会出丑,在家拿著报纸勤练剪,甚至焦娘突发重病仍坚持出院,在火车上吊点滴,焦爹说:「俺儿是摄影家了,我很光彩⋯⋯你娘要是去不了,我就是拖著这条病腿爬也要爬到北京。⋯⋯剪完彩,我这一生就算完成任务了」,拼了命剪彩,不仅仅是身为父母沾享儿子的荣誉,更是因为自己教养的儿子在北京的圣殿博得肯定,这一生的作为没有愧对焦家的名誉,亦无愧于天地。

 

©麦翔云翻摄/旅读中国

 

《俺爹俺娘》

作者_焦波

出版_昆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