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翻越水脊又一村──鲁运河段:翻越水脊又一村──鲁运河段

【作者】
文_甘炤文/旅读中国 绘_ 陈巧庭/旅读中国 图_ 卢大中/旅读中国、CTPphoto、视觉中国
2018年4月号 第74期
2018.04.13

蜀道难,鲁道亦难──别看济宁和台儿庄出落得如此滋润,在南旺分水枢纽建立起来以前,山东境内那三起三伏的运河道可是苦煞了一帮朝臣!

 

相较于中国南方运河诸水道经年的跌宕生姿,江淮以北的区域受限于先天劣势,通航的情况可就没那样稳定了。

 

早在元代,主事者为了令南方的粮货顺利输往北地、直抵皇城大都,便想方设法于临清与济州(今济宁)间开凿河道。在马之贞、郭守敬等群臣苦心孤诣的策划下,陆续建成的济州河与会通河一度担负漕运任务,只可惜仍难以摆脱地势和季候的影响,两者均无法全年有效畅通;相反的,过程中动辄须并行水陆、数度转运,如此烦难的交通方式自然平添了额外的输送成本。

 

元末,会通河遭致搁弃,济州河虽引入泗、汶二水作为补充水源,却因错选任城为分水点,导致河道北段犹仍滞阻难行……忽必烈心心念念的大运河之梦至此可谓功败垂成。

 

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

 

靖难之变后,燕王朱棣顺利登基(即明成祖),决意将国都由应天府(南京)迁往顺天府(北京);这样的决定对日后王朝历史的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由于朱棣以为海运本身的安全机制充满疑虑,因此如何整饬淤废河道、再次开通南、北两造之间的内陆漕运,便成为迁都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降及永乐九年(西元一四一一年),皇帝下令由时任工部尚书的大臣宋礼负责主理会通河等运河段通航事宜。有鉴于前朝治水的教训,宋礼殚精竭虑,思考应当如何重启工程,方能确保该航段后续通行无虞;期间他幸得在地乡人、熟谙周边环境的水利专家白英协助,这名「汶上老人」建议宋礼修正前此以任城为分水枢纽的设计,转而将会通河沿线海拔最高的南旺镇作为分水点,且搭配不同闸门的收放操作,维持航段所需的通水量。

 

另一方面,宋礼所率领的役夫重新整顿了堤坝,将汶水拦引至南旺、从而补充济州河的水源,也陆续于东平、济宁、沛县等地方修置了「水柜」,往后无论晴雨旱涝,这些由天然湖泊改良而成的水柜便能发挥绝佳的调节功能了;最令后世惊叹的是,他们还在河底设计了分流用的「石拨」(鱼嘴),藉由精巧的算计和调度,令通过航道的水量得以遵循「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方向比例奔流而去,确保了大运河的永续经营。

 

在缺乏精密计算仪器和动能机械的年代,宋礼所领导的团队能够凭藉著有限的资源突破重层关卡,诚属不易;为此,清康熙年间时任漕运总督的董讷还曾特地题诗赞美道:「祠堂高峙暮云中,汶水分流转运通。自是人间留异迹,人间争说宋司空。」

 

临水照故城:济宁

 

有「运河之都」美称的济宁,在大运河的发展历史上确实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尽管随著漕运的衰落,济宁已不复旧日辉煌,然而翻览史册典籍,仍不难发见它在过去的重要地位,清代一首竹枝词,更如此形容当时船行舟渡的济宁市容:「济宁人号小苏州,城南青山州枕流,宣阜门前争眺望,云帆无数傍人舟。」

 

↶↶↶加入旅读LINE@好友,免费送旅读中国杂志到你家!数量有限!

✦更多内容请见《旅读中国》2018年4月号【纵走京杭大运河】 

✦诚品、金石堂、博客来热卖中,或线上火速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