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从海岛到高原的「发现者」:多揹一公斤的祝福

【作者】
文_Austin/旅读中国图_麦翔云/旅读中国
2017年4月号 第62期
2017.04.03

一公斤的分量究竟有多少?对进藏高达百余次的李茂荣而言,

旅人行囊中多揹的这一公斤,不仅表征著发自内心的体贴,也是对当地的善意关怀──而这些付出,最终又将转化为无穷的心灵能量,反馈回自己身上!

 

 

 

「刚开始投入西藏线营运的时候,可以说是白纸一张、什么都不懂,多半得仰赖地接单位提供意见,然后我们『学中做,做中学』,逐渐摸索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尽管如今,发现者旅行社已凭藉著包含西藏线在内的深度旅游规划,在业界树立起隆崇的声誉和典范,创办人李茂荣回忆起当初自己「勇闯雪域」的历程,依旧感到不胜欷歔。

 

彼时的西藏,尚属观光产业啼声初试的冷门旅游地,要想别辟蹊径、得其门而入,除却得先面对软、硬体建置不到位等烦难,个中最大的隐忧,还包括令人闻之色变的「高原反应」。在他长逾四分之一世纪的执业生涯中,经手处理过的高反症候实在不胜枚举:呕吐、发烧、水肿……最严重的时候,患者必须即刻搭机后送至低海拔处,否则将有性命之虞。尽管外在的种种挑战如此艰钜,这些考验并未打退李茂荣的决心──相反地,他开始著手研阅病症资料,并透过制度化的规范,要求旗下的导游必须定时进修、熟知高反发作之际的处理步骤,当机立判合适的处置方式;此外,旅藏期间,挂著「发现者」名号出勤的每辆座车均须全程配备氧气钢瓶(非简易的氧气袋),务求在第一时间内提供旅客完善的照护。

 

 

发现西藏,发现需求

也是在一次又一次舟车劳顿的往返过程中,李茂荣有机会接触藏地偏乡地区的学校与家庭。「在十几廿年前,当地──特别是后藏地区──住民物资匮乏的情形,绝对不是在台湾的我们所能想像。」李茂荣谈道,好比阿里、那曲一带的游牧人家,由于生活水平低落,再加上日常庶务繁重,父母往往不愿意将小孩送往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宁可他们留下来襄理家业;再不然,好不容易有机会入学,后续却由于负担不起制服、课本教材等花销,许多优秀的藏族子弟终究还是被迫舍弃了升学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