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特别报导】4部电影.4本书:重返南京1937

【作者】 闻廷
文_甘炤文/旅读中国 图_麦翔云、张芸/旅读中国、CTPphoto、视觉中国
2017年12月号 第70期
2017.12.18

距离南京大屠杀八十年后的今天,不少学者专家纷纷梳理史料文献、提出精辟见解,许多艺文工作人士也以一九三七年末的南京为背景进行纪实创作;而这些琳瑯满目的影视或书籍作品,都将成为后人理解战争事件、进入历史语境的金钥。

 

书籍

 

拉贝日记

 

一九一一年起,原籍德国的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受雇于西门子中国公司,并曾代理德国纳粹党的南京分部副部长;也因为他特殊的身分,拉贝得以在大屠杀发生的期间成立安全区,庇护部分难民。另一方面,拉贝也将日军奸淫掳掠的恶行写入日记,当中不乏他亲身目击的血腥经过──迟至半个多世纪后,《拉贝日记》才在记者作家张纯如的寻访下重见天日,一九九七年并首度以简体中文出版,成为这段黑暗历史最有力的见证。

 

荻岛静夫日记

 

本书原为日军上等兵荻岛静夫在侵华期间的所见所闻,记录的时间向度起自一九三七年八月的淞沪会战,止于一九四○年三月荻岛静夫返国之际。这本遗落于中国境内且神秘出土的日记,虽非专记南京大屠杀始末的专著,但十数万字的战地实录以及上百张还原现场的照片,仍属极其珍罕的一手资料,有助于廓清史实。

 


©麦翔云翻摄

 

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南京浩劫

 

毕业自新闻系、写作研讨班的华裔美籍作家张纯如,以记者之笔重新梳理盘根错节的大屠杀始末,书中分别由中国受难群众、日军以及彼时在场的外籍人士角度叙写,不仅立体化这段发生于南京城内的悲惨历史,更披露了过去未能获得学界重视的史料,比如《拉贝日记》、《魏琳特日记》等。本书出版后,旋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是继《喜福会》作者谭恩美之后第二位登榜的华裔女作家。

 

©天下文化

 

帝国落日:大日本帝国的衰亡,1936-1945

 

美国知名历史学家约翰.托兰以规模恢宏的大东亚战争为主题,除却运用大量史料重构战争现场,更访谈数百名美日战时的军政要员和平民百姓,从而勾勒出期间生动鲜明的事件场景,包括南京大屠杀、突袭珍珠港始末、神风特攻队培训以及标志日本全面投降的「玉音放送」等。托兰深入探讨日本的民族性,并从中分析大日本帝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

 

©八旗文化

 

电影

 

黄石任务

 

 

改编自真人真事,《黄石任务》描述日军侵华期间,英籍战地记者乔治.何克因握有一批记录日军犯行的照片而遭致当局追杀;千钧一发之际,何克为新四军成员陈汉生所救,后来他辗转来到湖北黄石(实际地点应为陜西的双石铺),与一群因战事而流离的中国孤儿共度一段难忘时光;为求一劳永逸,何克更决定带领这群弃子远走甘肃山丹,藉以躲避更大的残酷与磨难……

 

南京!南京!

 

正如同当年偷袭珍珠港使用的口号「虎!虎!虎!」,电影之名《南京!南京!》同样来自侵华日军作战指挥部进攻南京的指令。导演陆川重现了围城屠戮的大场面,尽管当中情节多有虚构,道具和场景的制作却颇考究来历──剧组甚至耗掷千金、于四川重新打造了一座以假乱真的「南京城」,而电影本身的黑白呈像,亦再现了肃杀而悲凉的历史气息。

 

 

《南京!南京!》剧照©视觉中国

 

金陵十三钗

 

 

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金陵十三钗》围绕著一座天主教堂开展故事情节。负伤的中国士兵、教会学校的女学生以及秦淮艳妓均因著祸乱而暂时逃躲进教堂内,彼此却因生活习惯和思想的冲突而相处不睦;直到日军侵门踏户的进逼,才将他们重新团结在一起。此间,假扮神父的约翰无力阻挡日军强征女学生前往庆功宴献唱的要求,以玉墨为首的风尘女子遂决定群起代替女学生,奔赴这场不归路──牺牲小我的高贵情操,也翻转了「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刻板印象。

 

屠城血证

 

一九八七年上映的《屠城血证》是中国首部聚焦于南京大屠杀内容的电影,该影片讲述中国籍医生展涛如何死里逃生、设法将一批载录日军暴行的照片公诸于世;最后在码头边上,展涛将这批「屠城血证」托由即将乘船离去的凯蒂,自己则为引开追兵、孤身跑上钟楼,在砲声与火海的包围下奋力敲响一记又记长鸣的钟声……。

 

 

✦更多内容请见《旅读中国》2017年12月号【穿越两宋京城─开封、杭州】

✦诚品、金石堂、博客来热卖中,或线上火速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