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饮食关键词】论面包

【作者】
文_ 焦桐 图_ 焦桐、麦翔云/ 旅读、123RF
2022年9月号 第127期
2022.09.27

面包是一种可靠的安慰品与补偿物,筵席上其它食物或许会令人感到压力或失望,面包却像母亲的怀抱,它跨越数个世纪,令无数人得到满足。

 

 

死也要带走的美味

 

上古时代的埃及人被称为「吃面包的人」,面包是生活重心,工人每天的工资就是三、四个面包和一壶啤酒。他们相信面包是冥世不可或缺的食物,法老王的坟墓也会放入面包。

 

古埃及人已经使用酵母,他们将面团置于火炉旁,促使面团膨胀。西元前九百年左右,希腊人从埃及带回制作面包的技术,刚开始,未经发酵的大麦面团「马滋(maze)」, 是专供穷人吃的食物;添加酵母的面包则被视为美食,规定只用于宴会。从西元前五世纪起,雅典已开设许多面包店,仍由女性负责制作面包,她们裸露手臂及上半身,听著长笛节奏揉面。

 

昔时法国有一种行业「巡回面包师」,赶著骡车,带著「面种」(酵母和其它微生物混合的发酵剂)巡回偏僻的农村,把人家的面粉变成面包。

 

面种混合了酵母和其它微生物,是面包的精髓,促成发酵的元素,面团得掺合面种,面包质地才会轻盈、柔韧,才会有风味。发酵作用令面粉中的麸质蛋白延展,导致面团胀大, 发热, 膨胀,激动,多么令人心荡神驰的工程。我虽不明白这种菌体的生物化学反应,却著迷它微醉的祝福。

 

从前我去澳门, 都会到「九如坊」用餐,这里的名菜多得令人咋舌,从面包到甜点无一不美,初次去,即惊叹先上桌的全麦面包,行政总厨卢子成闻言,拿了一小块生面团放在桌上,我看那面团开始变化,彷彿里面有什么欲望汹涌翻腾,持续鼓胀增温,并散发出强烈的气味。将水和面粉和在一起,整个面团竟像女人怀孕膨胀起来,我忽然为发酵这个状态动词而动容,似乎有不可抗拒难以压抑的欲望蠢动著。

 

©123RF

 

联结人们的纽带

 

法国大革命起源就是面包匮乏。拿破仑执政起,即竭力避免再发生饑荒,他紧盯小麦生产,监控面包价格,并为自己的军队安排一队机动的面包师傅。

 

小麦萃取出的面粉量越多,意味掺了小麦的棕色麸皮,做出来的面包颜色就越深,面粉品质直接决定面包口感。从前,布尔乔亚(资产阶级)吃白面包,穷人吃黑面包。

 

「面包」在西欧语言中通常指食物,在传统食物中,面包是基本的。人们想要在每一餐吃到面包,它是一种依赖,一种可靠的安慰品与补偿物。筵席上其它食物或许会令人感到压力或失望,面包却像母亲的怀抱,它跨越了许多世纪,令无数人得到满足。

 

在普罗旺斯,每年圣诞节早上,村民会带著自家烘焙的面包到喷泉,把面包留在池边,然后带走邻居烘制的面包,据说如此交换,能修好过去一年关系交恶的村民。

 

©焦桐

 

面包成为一种意义深刻的象征符号,一种具有荣誉感、神圣感的物质。撕开面包与朋友共享意味著友谊,在分享过程中,随之产生信任、愉快、感激。面包这种普通食物遂变成了联结人们的纽带,拉丁语「同伴(companion)」的字面意思就是「与我们分享面包的人(a person with whom weshare bread)」。

 

伯利恒(Bethléem)这个字在希伯来文中,意即「面包之家」。许多名画家的作品,若有餐点或食物场景,面包总被安排在重心位置,诸如达文西《最后的晚餐》、维梅尔《倒牛奶的侍女》、马奈《草地上的午餐》面包就散落在裸女身旁。

 

乌克兰传统的婚礼圆面包「Korovai」 大如礼帽, 上面覆盖著许多面包做成的小鸟,每只小鸟小如拇指,啄著面包。乌克兰人将小鸟代表宾客;另有两只小鸟,位于面包最上方的鸟巢里,象征比翼双飞的新人。

 

高雄六龟「藏御手感烘焙」用水果酵母做面包,我吃过其中一款面包,撕开来,内馅是一整只油滋滋的香槟鸟。我觉得应该去收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