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哥吃的不是早餐,是台派浪漫

【作者】
文_ 陈育升、郑淳予/ 旅读 图_旅读
2022年9月号 第127期
2022.09.02

一顿早餐,可以是实质上的寻求温饱,也可以是性灵上的展示生活态度。各种本土的、异国的、量产的、妈妈手做的⋯⋯早餐在这片土地上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存在著,有故事,也有温度,是台湾最可爱的饮食现象之一。它是我们的日常,却很值得骄傲。

 

 

一句「吃早餐了吗」尽显台式浪漫

 

早餐之于台湾人是如此重要,是日常,是生活,是精神,是情感。

 

关于台湾人是多么看重早餐,营养师不时会在社群上跳出来以科学角度告诉你怎么吃、应该要起床之后多久才吃;奶奶则是强迫你出门之前一定要吃,好像不照著做就会失去整天元气;早餐店阿姨总是能记住你什么东西不吃,为你客制餐点。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台湾早餐就是这么的迷人浪漫。

 

相比世界各地,我们的食材物产与饮食文化一点儿也不输人,今日若有外星生物来到地球调查这里的早餐,如果要每一种都尝一口,那它们恐怕一辈子也用不著离开了。各洲各国早餐汇集于此,有汉堡可颂三明治,有拿铁奶茶思慕昔;甚至相同的粽子或粥品也可以分出南北特色,这么多选择,就怕你吃不完。若将这些地球上的早餐排列成一直线,不用说可以绕行赤道几圈,就是排出几个光年恐怕也不成问题。

 

 

从追求生存到追求生活

 

让我们回看旧石器时代时的生活样貌,在日复一日的狩猎采集中,每日进食的份数与时间随机而定,甚至整日皆无进食也有可能。直到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远古人发展出农业与储存粮食的技术,想收获更多作物就得取得更多的农地,随后逐渐形成聚落。在这样存有备粮的情形下,每日外出狩猎与采集以前的进食行为,人类学家推论,可以视为早餐的雏形。

 

现代人生活步调之繁忙,自然不能与石器时代同日而语,不过「早餐是喂饱辛勤工作之身心灵的重要一餐」这一个由早餐独具的特质,千万年来却未曾改变。

 

从追求生存,到追求生活,公式不离先求温饱,再求营养。直至今日我们餐桌上的第一餐,对于尚在发育阶段的孩童,到青壮年,再到退休乐活人士都各具意义。在资源充沛的情形下,各群体皆能找到最适切的一顿早餐来源,想吃营养均衡的也有,想吃追求热情的也有,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尤其台湾人)实在太幸福。

 

 

世界独一无二的感性早餐

 

如今早餐店在街头巷尾处处可见,源于一九八〇年代开创的连锁品牌美而美,撰写出一篇辉煌的本土西式早餐史。经济起飞的时代,妇女纷纷进入工厂上班,原本替家人准备早餐的重责大任,就由家里附近的早餐店接手,担起许多家庭的一日元气来源。

 

台式早餐店之蓬勃,我们甚至可以信手拈来数十个不同的连锁品牌。有趣的是,在几十个不同品牌之中,制作的餐点至少有八成以上雷同,一样都有著鲔鱼汉堡、火腿蛋吐司和玉米蛋饼。这就是早餐店的重要特质─提供顾客选择便利。无论哪个品牌,都可以点到自己想吃的餐点。远远看见招牌了,便能约略知道有卖什么,这套「全台范围内的本土早餐店皆适用」的逻辑,带给顾客莫大的方便。

 

早餐店不单供应顾客早餐,同时供应顾客情感上的依赖,这项珍贵的特质在其他餐饮店家身上可能遍寻不著。它们多是社区性经营,煎台前的叔叔阿姨可能是你每日第一个打招呼的对象,也可能是除了妈妈之外最熟悉你口味的存在。如此一来便间接带给顾客心理认同,兼具联络邻里的功能。早餐店是如此万能,台湾人是如此需要它,外国朋友以此作为创作题材也理所当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