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书籍推荐】蚵仔煎的身世:台湾美食姓名考

【作者】
文_甘炤文/旅读
2022.06.20

对大多数人来说,台湾无疑是一座美食天堂──除了拥有为数可观的、近乎廿四小时无休的餐厅食肆,当中五花八门的食物种类和料理方式,才更令人垂涎!然而,每当走过、路过这些美味,我们是否曾进一步设想它们的来历?这些看似寻常的命名称呼,又蕴藏著什么学问?

 

 

曹铭宗的《蚵仔煎的身世:台湾美食姓名考》并不走惯见的美食点评路数,相反的,他转而出入语源表里,透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外加能量满点的好奇心,考掘约定俗成的食相背后可疑复可叹的故事──于是,读者跟随他的步履,一路从《黄帝内经》过渡到基督宗教圣歌,从应时当令的网路话题回归考证的真工夫,最后,也自历史与文化的分合流衍中,寻找台湾百味的本来面目。全书容可粗分成三大章节:第一节「台湾食物语源考察」聚焦于命名与称谓,由欧洲远渡重洋输入的甜不辣、拥有东南亚名字的水果莲雾到来自日本的阿给,作者耙理它们或混血或舶来的身世,更标举诸多反向输出、迄今已成为英、日语系外来语的小笼包、珍珠奶茶等「台湾之光」,从而下探全球化时代位移/味移的轨迹。第二节「美食的前世今生」重新诠释南北味的历史故事和地理差异,藉由翔实的旁征博引,我们方知晓现今年节必备礼品之一的「黑金」乌鱼子,原来早在荷兰统治时期就已闪闪发光;滷肉饭之所以风靡普罗大众,竟与白米大变革(在来米转为蓬莱米)的进程有关;吃辣的习惯和面食文化何时在宝岛生根?恐怕还得推溯至战后外省族群转进台湾所延来的味觉更新。第三节「台湾的美食文化」则深入庶民生活,意图由高潮迭起的饮馔风尚观照美食和文化间千丝万缕的互动关系:乡野惯见的热闹滚滚的办桌,背后有何深厚的人文底蕴?行之有年的牛肉面节是从什么脉络底下发展出来的活动?台湾既拥有广大的素食人群,那么「蔬食文化」几经推广后,是否具备成为新菜系的潜力?

 

 

透过语言文化的考据,曹铭宗清楚展示了一幅舌尖上的万花镜相,从中我们得以管窥台湾美食名称来源之多样、菜系菜种之杂驳、食材料理之纷繁;而正是这种种变化多端的元素,丰富了台湾人民的口腹经验与精神想像。

 

 

 

【作者简介】

 

曹铭宗

东海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北德州大学新闻硕士。

现任台湾文史作家、讲师、导游,联合新闻网「读书人」专栏作家。

曾任联合报记者及主编、东海大学中文系兼任讲师、中兴大学驻校作家、饮食文化基金会「2009饮食文化系列讲座」讲师、文建会1997基隆文艺季「基隆庙口文化」访查计画主持人。

曾获三次吴舜文新闻奖「文化专题报导奖」。

曾出版《台湾史新闻》、《大湾大员福尔摩沙》、《自学典范:台湾史研究先驱曹永和》、《台湾的饮食街道:基隆庙口文化》等三十余种著作。

 

 

 

【资讯内文】

作者_曹铭宗

绘者_林哲纬

出版社_猫头鹰出版

图片版权_猫头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