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书籍推荐】树之歌

【作者】
文_钟婉华/旅读
2022.06.06

《树之歌》作者大卫•乔治•哈思克,为生物学暨环境研究学者,在作品中融合了人文省思与科学探索,书中娓娓道来人类与森林的原始关连,并以客观科学的依据,写下不同气候土地滋养下的树,如何似大块噫气、万窍吹吼而鸣唱样貌繁多的树之歌。

 

 

作者在纽约街头,以可卸式感应器贴在一棵梨树上聆听,发现人的声音只会使树皮表层微颤。而地面下两层的地铁传来的剧烈震动,则会使得树根更加坚硬并向外伸展,以便站得更稳,抓地力比乡村的树更强悍,树干也更粗大,长出更多纤维素和木质素。与动物一样,树木也会适应环境,将外在的变化纳入内在存活条件,它所增生的木质,便是土地的震动与风中声波对话的具体结果。

 

 

从森林到路边,更贴近人的树,则是小树盆栽。一六二五年时,有一株五叶松幼苗离开宫岛的土壤,由广岛的胜山木家族照料了三百五十年,因受庭院围护而免遭原子弹炸毁,后当作贺礼庆祝美国建国两百年,目前藏于华府东北的国家植物园中,而同样度过小冰河时期寒冷的宫岛土地,现已见不到同样叶脉的五叶松了。四百年来,小盆里的五叶松吸纳了东北亚的空气、庭宅寺院与人类的声音,转化成针叶树干与根的养分,没想到今日会在北美的盆栽博物馆亭子中,听著另一族人类的声音吧。 

 

 

比起耳朵,皮肤对声波的感应也会影响听觉。赤身在雨林中穿梭的原住民,皮肤可随时接收环境讯息,如湿热燥寒雾尘沙粒的触感,听得到雨滴在树叶的声音、渐次从树冠经干枝滑过、流经树根泥泞地的声音,受到基督教士宣导穿上衣服后,皮肤与外在受到隔绝,雨声参杂著衣料的摩擦,耳里逐渐只有自己的声音,不再像过去那样聆听森林的声息、能意识到动植物与自己的关系。

 

 

树木看起来虽是独立的个体,却与其他植物、昆虫、菌类、飞鸟走兽,甚至人类为一生命网络集合体,其中有善和美、也纳涵演化和生态的冲突。如《庄子•齐物论》所言,万物齐一,没有善恶利害的分别,仅依循著大自然的生命回圈荣枯,人类并非与大自然同在,而是万物中的一环、存活于大自然之中。

 

 

倾听树木的歌声,其实正是聆听人类自己的声音。

 

 

【作者简介】

大卫.乔治.哈思克David George Haskell

美国南方大学生物学暨环境研究教授,因在教学中融合了科学探索与人文省思,曾获选2009年田纳西州最杰出大学教授,《Oxford American》杂志亦于2011年赞誉其为「美国南方最有创意教师」之一。亦为古根汉会士(Guggenheim Fellow)。

哈思克的作品融合了科学、文学,以及对自然的哲学思索。前作《森林祕境》(The Forest Unseen)曾入围普立兹奖非文学类、笔会/E.O.威尔逊文学科学写作奖决选,并荣获美国国家科学院最佳图书奖、国家户外书籍奖、李德环境写作奖、2014年开卷翻译类年度好书奖。除了发表学术论文外,他也出版了若干散文、社论与诗作。

 

【资讯内文】

作者_大卫•乔治•哈思克 译者_萧宝森

出版_商周出版

图片版权_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