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特别报导】杭城野菜正当食:四时江南

【作者】 黄采薇
文_ 黄采薇/ 旅读 图_ 麦翔云/ 旅读、图虫创意、视觉中国
2022年6月号 第124期
2022.06.08

若有幸在春天造访江南,万万不能错过的头等大事,当是吃野菜。当江南的春风悄然而至,山林田野的马兰头、春笋与蚕豆,便伴随著早春的气息,纷纷被送进市场、送上餐桌。

 

 

春天笋,鲜成仙

 

春天,还得吃笋──准确来说,吃春笋。

 

说到春季的笋料理,最出名的约莫是醃笃鲜。可事实上,这么别致的菜名一听就知道是上海人发明的,传统江浙家庭不识醃笃鲜,只知「笋烧肉」,平平无奇的家常菜,硬是给沪上这群喝了洋墨水的讲究人,玩出了新噱头。

 

醃笃鲜的「醃」,指的是醃制的咸肉,江浙人最认的自然是浙南的金华火腿;「笃」是状声词,以文火煨煮,汤滚时「笃─笃─笃─」声音的生动描写──吴语中从来不说一道菜是「闷出来」,或者「煮出来」的,他们说「笃」出来,这个「笃」字,终于藉由醃笃鲜之名,传遍大江南北;最后一个「鲜」字,则是盛赞此道菜之鲜美。醃笃鲜做法很简单,笋、咸肉、猪肉、千张同煮,一直煨煮到汤头呈乳白色,即可出锅。之所以说是时令菜,是因为醃笃鲜用的是当季春笋,春笋纤维粗、耗损率高,却以硬、脆、鲜掳获人心,在春季江南人的餐桌上从不缺席,在醃笃鲜中当了回主角,偶尔充当配角,与马兰头、蚕豆等风物菜同台,别人菜盘里,客串过把瘾。

 

©麦翔云/ 旅读

 

春蚕吐丝,烹豆醉人

 

春天,还该养蚕。

 

几十年前的江南农家都是桑蚕之家,没有例外。初春,上一个冬季落光叶子的桑树开始抽芽,一年的育蚕大计,也宣告启动。

 

春寒料峭,早春的育种得辟出暖房,以煤炉控温。黑压压的蚁蚕挤在竹匾里,嗷嗷待哺。初生的蚁蚕啃不了桑叶,农家便以刀将嫩桑叶剁碎喂养,待几天后褪皮成为白胖胖的幼蚕,便可以「下地」离开竹匾生活了。桑蚕对生存环境要求极其严苛,稍稍不干净或遇水即会死亡,所以养蚕前得整屋消毒,待幼蚕下地后,人还得给蚕「让道」──几十坪的客厅内,肥肥胖胖的蚕宝宝满地爬,人怎么走?权摆几张长凳当过「过道」吧,春日里,几十上百万只蚕同时啃食桑叶,「沙沙──沙沙──沙沙──」,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可以说是成长于乡间的江南子弟共有的听觉记忆了。

 

品青团,逛「蚕花会」

 

孩子爱热闹,农村热闹之最,莫过于市集。浙江乡下一年最盛大的市集就在春天,还有个很美的名字,曰「蚕花会」。蚕花会里有什么?逛摊位、尝小吃、赛龙舟、看高竿船。

 

说来奇怪,有些吴语区的人,过去是不过端午的,他们把端午传统都提前到清明过了──吃粽子、赛龙舟,这在浙江许多地方都是四月初盛事。

 

蚕花会里的重头戏除了看赛龙舟,就是品尝各式小食了,光青团和麦芽饼两样,就足以让小朋友欣喜半天。

 

青团是所有吴语区孩子共通的童年记忆,外观类似台湾的「草仔粿」,可这「青」的来处更多元,有艾草,有麦汁,有石灰炝南瓜叶,原料不同,风味各异。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