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在台湾复刻缅甸:不可告人的乡愁

【作者】 闻廷
文_ 甘炤文、黄雪滢、萧上晏/ 旅读 图_ 123RF
2022年4月号 第122期
2022.04.11

烘炉地山脚下,至今犹仍保留几分缅侨迁徙来台之际的生活型态──踏入华新街,缅、华并行的文字率先映入眼帘,彷彿一不留神,周身的时空便将幻化回过去那段金光烁动的岁月。

 

 

鱼汤面不见鱼

 

谈起鱼汤面,台湾人总好奇:为何无论怎么翻搅,总未能在碗底见到「鱼」的踪迹呢?事实上,在熬煮过程中,其所使用的吴郭鱼料,早已完全化入由香茅、姜片、芭蕉树嫩茎以及洋葱共构成的鲜美汤头里了。

 

当醇厚的汤汁浇淋上雪白的米线,复洒几匙鱼露、香菜调味,最后搁上酥香的炸物,一碗深具层次的鱼汤面无疑成为让人流连忘返的餐桌风景!

 

发源于缅甸的鱼汤面暖身开胃,早已掳获不少人的胃囊,但是曾经居住在上缅甸的杨万利却表示自己是在华新街才认识这道料理的。原来在殖民时期,英国统治阶层以伊洛瓦底江为界,将缅甸区划为上、下两部;其中,南方的缅人前后历经三次英缅战争,在长期的烽燹摧折下,致使他们陷入了贫穷的境地。

 

相传彼时下缅甸的住民,便是大量仰仗价格相对低廉、却富含营养和饱足感的汤面果腹,方得以续命。

 

饶富兴味之处在于:虽仅一江之隔,来自上缅甸的杨万利未能在故乡品尝鱼汤面的滋味,可是在大时代的变动下,其后竟因缘际会,于海岛城市邂逅了这道相见恨晚的国民料理──家国历史与个人命运间的偶然交会,此又一例。

 

©123RF

 

舌尖上蜿蜒的茶叶之路

 

大啖鱼汤面之后,再直奔缅甸奶茶店舖「续摊」,称得上是标准的缅式早餐行程。如众所周知,英国人爱茶、痴茶,几经日不落帝国统辖的一百二十四年间,丰厚的茶文化亦早已深深浸染缅甸。在缅甸街头随处可见的茶馆,是男性最重要的社交场域,矮桌短凳之间,必定搭配数杯热奶茶──由浓红茶、炼乳和奶水泡制而成的茶汤,不仅成为谈资的一部分,如今依稀化作舌尖上不可告人的乡愁。

 

缅甸人几乎天天喝奶茶,来台后,他们不改在茶馆骑楼谈天说地话家常的本色,茶馆文化由是易地而生──短短数百公尺的华新街,单是缅甸奶茶的专卖店,便多达六至八家!试问谁家的奶茶最道地?溷迹此地多年的杨万利认为,其实每家每户的味道各有千秋,毕竟这些茶舖主人煮茶煮了大半辈子,均发展出自家独特的调茶配方,价位和内容可谓丰俭由人,唯独必点热奶茶:「冰奶茶只是饮料,热奶茶才是乡愁!」就如同她的父亲,来台后总择定一家茶馆品饮奶茶,数十年如一日。

 

一样豌豆,三种吃法

 

自幼于缅甸北部长成,杨万利的家族就和其他同来自缅北的华侨相仿,祖籍均为云南──后者与上缅甸相接壤,当举家搬迁之际,家乡味自也随之移徙,其后若干人等辗转来台,复为华新街回添一笔变化多端的食色华彩⋯⋯举例来说,单是云南人爱吃的豌豆粉,就能以三种形式上桌:将豌豆泡水磨成粉,煮至浓浆状,便化身「稀豆粉」,拌上米线、耙粑丝或糯米糕,热腾腾的淀粉料理即可作为主食;若将稀豆粉放凉、凝结成块,就成了「豌豆粉」,随意洒点香菜和芝麻,倒几匙乌醋稍加凉拌,成品既香辣又开胃;最后,如果把成块的豌豆粉切分成三角状,放入油锅中炸食,经典的「炸豆粉」料理,同样将令人眼界全开、食指大动!

 

华新街上,杂糅滇、缅乃至于穆斯林口味的餐食是如此奥妙无穷,一道菜、几口茶,似皆烙印上街区居民流动的身世密码,正如同杨万利创办文化刊物《MingalarPar 缅甸街》,除却意图透过出版记录缅华移居台湾的离散历程,也期盼为这条充满特色的街道「鸣个喇叭」,促使更多阅听受众关注来自南方的讯息,前来一睹此间蕴蓄的多元文化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