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乌孙:西域咽喉

【作者】
文_ 李纯瑀、张芸、张慧萱、黄彦绫、吴歆宜、李春娇/ 旅读、武仲林、程惠敏、张芸芸、蔺安旸/ 中国旅游 图_ 图虫创意、中新社
2021年9月号 第115期
2021.09.28

乌孙为游牧而居的古老部族,西元前二至一世纪崛起,并在伊犁河流域建立乌孙国。乌孙古道扼住天山南北的咽喉,无论是汉武帝为抗衡匈奴与乌孙结盟,还是西突厥为统治塔里木盆地因而控制天山,古道在其中都扮演关键要角。汉武帝一统西域后,为与乌孙国交好,同时需威吓匈奴的双重考量,遂在此修筑关卡、堡垒与烽燧,可见乌孙在历史上扮演重要「战略地位」的角色。

 

 

固若金汤的堡垒-惠远古城

 

惠远古城自清朝以来便为新疆伊犁通往中亚的要道,干隆为加强对伊犁统治与防范外敌,便在此地建立惠远古城,并设伊犁将军府。「惠远」为干隆亲赐城名,其意为「大清皇帝恩德惠及远方」,此地也成为新疆军政中心。现今惠远古城为光绪年间仿照旧惠远古城重建,建筑格局与中原地区的西安、北京古城相似。

 

一探人间净土-夏塔古道

 

夏塔古道全长一百二十公里,为伊犁通往南疆阿克苏的捷径,是丝绸之路上最险峻的一条古隘道,古道内景色多样:冰川、森林、草原、湖泊、河流与温泉等,绝美的地理样貌让此地增添了多样色彩与刺激。「夏塔」在蒙古语之意为「阶梯」,因途中有诸多石阶梯,可想见昔年行走夏塔古道之险。

 

相传玄奘前往天竺求取佛法途中,遭遇喀什巍峨雪山阻拦,幸赖当地人指引此道,才得以顺利翻越雪山抵达伊犁,因而此路又称作「唐僧古道」。

 

在夏塔河冲积出的开阔平原上,散落著乌孙古墓、夏塔古城遗址与草原石人。

 

「乌孙古墓」约建于西汉时期,为乌孙国墓葬地,墓群分为土堆墓、土圈墓、石堆墓、土石堆墓与石人墓五种形式,据考古学家推估,浩大的墓地形式至少需三万人力建造,使草原民族文化再添朦胧面纱。「夏塔古城」约为唐朝时期建设,为古伊犁重要的军事、文化堡垒。

 

「草原石人」为分布在夏塔草原上的历史人文景观,以石材雕刻的人像惟妙惟肖,多摆放于墓前并面向东方,以期能重新唤醒生命与力量。石人静看夏塔古道的千年流转,与自然山川见证著当年丝路盛景。

 

©中新社

 

中国天马之乡-昭苏天马文化园

 

乌孙为游牧与畜牧业并行的国家,身为草原民族的乌孙,自古便是宝马出产地。昭苏位处乌孙国旧地,其出产的「伊犁马」先祖便是天马,是现今中国四大名马之一,不仅外形漂亮健壮,速度、耐力与灵活性在诸多马种中也是超群绝伦,全仰赖哈萨克族人优良育马技术,与爱护马匹的精神。位于园区内的昭苏天马文化博物馆,完整展现天马文化与宝马历史。除了昭苏天马知识外,也能亲身体验专业马术运动,怀想当年乌孙人马背上征战的兴衰之景。

 

©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