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西伯利亚大铁路

【作者】
文_ 苏昭旭、Eliza、吴歆宜、黄彦绫、林宜慧、黄雪滢、黄嘉仪/ 旅读 图_刘白湉/CTPphoto、123RF
2021年5月号 第111期
2021.05.10

九千两百公里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四分之一地球圆周,也是西伯利亚铁路全长。乘著这条穿越欧亚的横贯线,沿北极圈外环,从北京( 或海参崴) 直抵俄罗斯之心──莫斯科( 或圣彼得堡),全程耗时约八天、途经八个时区,穿越了寒冷冻土,也穿过了苏武牧羊的历史现场。

 

 

沙皇政治野心产物

 

历时十三年建造的西伯利亚铁路,是俄罗斯十九世纪野心勃勃的铁路工程,也是改变地缘政治的军事行动见证者。

 

相对于因工业化而带来的西方国家,十九世纪末的俄国仍是个绝对君主制国家,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几乎没有工业。一八三七年,沙皇尼古拉一世引进俄国第一条铁路,但保守的政治体系,让俄国迟迟没有进入全面铁路化的时代。直到一八九一年,其孙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末期,下令建造西伯利亚铁路,才间接带领了俄罗斯进入工业时代。

 

这条因著个人政治野心所建造的铁路,很快地肩负起其被赋予的军事功能,却也成了一把双面刃,间接加速了战争的发生。

 

海参崴©123RF

 

金戈铁马萧萧岁月

 

金戈铁马、角声阵阵的廿世纪初期,西伯利亚铁路的军用价值极大程度被彰显,也因此屡获当权者重金营建与翻修,使得主干线与大量支线的建设飞速的完善。

 

一九〇四年,在铁路铺设即将完成之际,俄国与日本因辽东半岛而起冲突,东端的环贝加尔铁路与东清铁路尚未开通,俄国军事补给运能不及,日本趁机发动攻击,获得压倒性的胜利。战事方歇仅仅十余年,俄罗斯政局暗潮涌动,最终酿成了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二二年的内战,期间西伯利亚铁路沿途的城镇都成内战激战的发生地,最终内战以沙皇被推翻、苏维埃政府成立告终。后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伯利亚铁路对俄罗斯总体国防的重要性依然被突显:期间第一仗和最后一仗都是在铁路沿线展开,铁路的载运物资、调遣兵士、运送战俘等诸多功能更与战争情势变化紧密相关。

 

二战退役观光转型

 

战后, 美苏冷战开启,西伯利亚铁路的地位再度转换。急于通过旅游业换取硬通货的苏联,大幅改造了火车车厢,希望以特殊风情的铁道之旅吸纳西方游客。

 

六〇年代的旅游作者描述其豪华包厢:「有鲜明的维多利亚时代的雅致风格;闪闪发光的红木镶板、闪亮的黄铜门锁及摆设、半透明的白色窗帘和蓝色绒毛的侧窗帘,配著有流苏的丝质灯罩台灯,窗边配有软垫的椅子,以及五彩缤纷的东方地毯。」同时,为了防止太空与核武器设备外露,到处都有禁止拍照的警告标语,当地导游也随时在旁,永远都有人在监视。

 

独特的前苏联时期冷战氛围,吸引大量的游客到此亲炙。撇开历史因素,仅就地理条件来看,西伯利亚铁路也是完全足以凭风光列名传奇铁道之林。

 

©123RF

 

凝视车窗外的风景

 

世界最长的铁路所能提供的旅游体验,是一种独特的观看经验,仅仅是从窗框截取沿途的文化风景与地理景观这件事,即非常有趣。

 

从西边的波罗的海开始,眼看欧洲哥德式建筑,接著逐渐转变成混和式巴洛克皇宫,再转变成标志性的东正教圆顶教堂,再往东一点,穿越一望无际的针叶林与山坡,眼前尽是西伯利亚木造小屋。到了亚洲交界的戈壁沙漠,窗外仅是荒凉黄土,再隔一天,黄土已经变成葱葱草原,点缀著洁白的蒙古游牧帐篷。

 

续往南行,草原逐渐转成阔叶林,接著看见了城镇,看见了人类现代文明造物,成排的高楼大厦、堆叠的高架桥梁、鱼贯的汽机车辆──原来已经抵达北京。

 

这条风景线带著时间的向度,浓缩了宏观历史的折线,从中世纪的欧洲、近现代的东欧、新旧混和的俄罗斯、再退回到古老的西伯利亚部落、接著是解域时间概念的游牧帐篷,旅程的最后则回到了当代资本文明发展的城市景观,这样的旅程,彷彿就是一趟穿越时空的列车,串联起古往今来的历史片段,也点亮东西方文明交会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