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民间铁道博物馆长:我家就是博物馆!

【作者】
文_ 苏昭旭、Eliza、吴歆宜、黄彦绫、林宜慧、黄雪滢、黄嘉仪/ 旅读 图_ 麦翔云/ 旅读
2021年5月号 第111期
2021.05.05

苏昭旭童年时父亲常带他去看火车,从小发自灵魂喜爱火车,为铁道所作的著述曾获金鼎奖、绿色奥斯卡奖等。

 

 

身长在家境普通的家庭里,穷孩子迷火车的方式也略显克难。他写、他画、他做,动脑动手自力完成精巧可走的火车模型,「石砾来自水族馆、枕木是一片片纸板裁切、铁轨上的铁钉则是大头针、线路是自己拉的⋯⋯。」怀抱著满腔热情,他于一九九五年申请奖学金、前去日本,正式投入钻研铁道文化。三十年间他共走访四十八个国家、三百八十多座城市。

 

被许多媒体称为铁道专家,苏昭旭解释,「铁道迷是迷自己,是小爱。」往往在沉迷铁路知识的过程将心力放在模型稀有度和摄影器材上。在他看来自己不是「迷」,是大爱,才有资格称为「铁道专家」,每回游历增加的一份份资料,都是为服务众人所建立的智库。所以他愿无私分享,将父亲留下的透天厝改为私人博物馆「交通科学技术博物馆」,免费接待民众参观。

 

©麦翔云/ 旅读

 

是亲情羁绊 也是缘起不灭

 

走进私人博物馆, 可发现整幢透天厝最大程度地被运用──厨房餐桌有著德国可运送食物的玩具火车、露台摆放著欧美庭院中供小孩乘坐的「花园列车」。亲自演示一遍,「嘟──嘟──」小火车驶过冒出一丝白烟,他一边用嘴巴模仿火车鸣笛声,一边解释道这是无毒烟,无论是精巧的外观还是友善孩童的设计,这些玩具火车都饱含父亲予孩子的爱意。

 

从父亲陪伴他在铁道边练自行车、到自己为两位儿子打造出的火车玩具屋,父子三代相处的记忆里都有绵长的铁道。苏昭旭说,每个人最早对铁道的记忆必定来自父母、照顾者,「总不可能两岁时,摇摇晃晃地走去柜台说要买票吧!」一如父母对孩子无条件地爱与付出,不求回报,苏昭旭对于博物馆里的三千件模型,也有著一种旁人难以全然理解的责任与使命感。

 

「模型有他的生命,会自己找到帮助他们的人。」他神秘兮兮地说, 曾购入一辆日本EF81 型电车模型。初整理时发现漏了一些零件,原想丢掉,却又鬼迷心窍将之留下。过了几年,朋友意外赠送零件,没想到竟能脗合原来残缺的部分,模型前后分了三次机缘获得部件才得以完整。

 

©麦翔云/ 旅读

 

他想,这些模型都知道──他会爱它们,因此透过各种方式来到他身边。或许在他心底认为,静谧的博物馆一定是活的,当迷你的房子亮起灯光,可能是少女来借物。

 

不只是博物馆 还是心头肉聊起模型,苏昭旭润红的脸就像天真的大孩子,但在话语中,他总透露时不我与的岁月之感:曾经修复模型的灵巧双手已会颤抖、游览各国的双腿连这座堡垒都难爬上爬下。

 

他坦言,对于这座铁道资料库该何去何从著实担心,曾有人想买下这座博物馆。但,他始终担心他人并不是真正喜爱铁道文化,苏昭旭把这座博物馆视为自己的孩子,「就算最后变成我个人的纪念馆也好。找不到合适对象也罢,我愿照顾她一生一世直到老死。」

 

©麦翔云/ 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