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是药,是财,是骄傲:万里茶香源起处〈砖茶生产地─鄂南茶区〉

【作者】
文_柯炳钟/中国旅游、白宜平、张芸/旅读中国 图_图虫创意、CTPphoto
2021年2月号 第108期
2021.02.09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逼将沿海的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辟为通商口岸,欧洲商人可以直接在上述口岸,把茶叶装船运往欧洲,不需透过陆路运输到俄罗斯,再转折进入欧洲。自此之后,武夷山的茶叶大部分是透过闽江直接运到福州或厦门出口,鲜有翻越桐木关北走江西水路。更要命的是,清政府为了筹措南京条约赔款,于各地实施厘金制度,各个省份都在交通要道重复征收厘金,这政策让从事茶叶贸易的晋商苦不堪言。再加上一八五一年太平天国之乱,战火烧到了福建和江西等地,「万里茶路」的茶源地武夷山和江西运输路线严重受阻,晋商不得不停止在福建采买茶叶,重新寻找茶源地。

 

砖茶之乡羊楼洞

 

晋商在中俄茶路沿线寻找新的茶源地,比较各地种植茶叶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发现位于鄂南地区的蒲圻和湖南交界的临湘跟武夷山产地相差不远,完全可以替代成为新的茶源地。虽然在茶叶味道上有差别,但是可以把运输路程减少一千多公里,沿途省却了不少厘金关税。

 

鄂南地区虽然没有像武夷岩茶、杭州龙井、云南普洱那样有名,但在三国时代就有茶叶相关记载,到了唐代鄂南茶叶开始有茶叶种植的记载,直到明代中期,为了茶马贸易的需要,将当时产于蒲圻、咸宁、崇阳、通山、通城、平江及湖南临湘一带的老青茶,皆运至羊楼洞、赵李桥加工后,就大批销往蒙古等边疆地区。

 

中俄茶路的兴起,欧洲对红茶的需求激增,鄂南的「蒲邑四乡皆产之,而种植较盛、获利颇多者,厥惟南乡,以其近羊楼峒(洞)茶市也。」干隆五十一年至六十年间(一七八六至一七九五),山西茶商大盛魁进入羊楼洞设茶庄制茶,旗下当时著名茶叶生产厂家有三玉川、巨盛川,每年生产帽盒茶(砖茶的前身)约四十万公斤。到了清末,连广东茶商也到羊楼洞收购精制红茶。甚至连俄罗斯茶商也嗅到了商机,在羊楼洞开设了顺丰、阜昌和新泰等砖茶厂,随著当时战争局势的转变,俄国茶商甚至取得了更大的贸易优惠,一度垄断四周茶叶原料,使得山西晋商在竞争上逐渐失利。

 

羊楼洞最鼎盛的时候,年销往西北砖茶可达三十万担以上,镇上茶庄近百家,票号二十多家,人口达到三万多人,被誉为「小汉口」。

 

茶叶工业革命产品—砖茶

 

运茶之路遥远时间漫长,晋商们为了降低运费,减少损耗,便于长途运输,改变了宋代以来用米浆将茶叶粘合成饼状的办法,采用先将茶叶拣筛干净,再蒸汽加热,然后用脚踩制成圆柱形状的帽盒茶。这种「帽盒茶」,就是今日赵李桥青砖茶的前身。宣统年间修订的《崇阳县志》记载:「今四山俱种茶,山民藉以为业。往年山西商人购于蒲圻羊楼洞,延及邑西沙坪,其制采粗叶,入锅炒,置布袋中,揉成,再粗者,入甑蒸软,取捎细叶洒面,压做砖。竹藏贮之。贩往西北口外,名黑茶。」

 

其中在砖茶工艺上最大的改进则是来自俄国茶商,将德国报废的蒸汽机火车头拉到鄂南羊楼洞,将其蒸汽锅炉部分改造,用来蒸茶和烘干砖茶,利用其动力压轴原理改作机械压制砖茶。把红茶蒸热并放入模型中,其程序为先放一层上等茶,然后放一厚层之粗劣茶叶、再加一薄层上等茶于面上,最后用蒸汽机重压之。经过三星期干燥,砖茶即告完成。

 

©柯炳钟/CTP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