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旅读旅读,如目所见 :吾家有女初流浪

【作者】 白宇
文_邝介文/旅读中国 图_视觉中国、中国新闻网、CTPphoto
2017年10月号 第68期
2017.10.09

九○年代,城市各处无不充斥著一股末世繁华,一个白上衣牛仔裤的女孩却抱著吉他高唱:我要多一点时间/空间,好让我再想一想。新的世纪就要到来,食衣住行各色细节太满太多,于是生活才会那样拥挤。这样一个女孩唱著「我想找一棵栖身的树,有阳光有流水,还有微风吹」,彷彿是一次最简便的旅行。若干年后,女孩唱起了〈旅行的意义〉,出走于是具备了独立性与必要性,焊入生活不可分割,陈绮贞几乎成为三毛之后最佳流浪代言人。

 

然而女孩作为流浪代言人,那已然是很近代、很近代的事了。除中下阶层,中国古代闺中女子没有出走的权力(权力皆由家长/男子赋予,比诸难得的搬家或依亲、偶尔的朝拜与祭祀)。既然她们无法亲身面对世界,唯有让世界亲身面对自己。生活当中最贴近旅行的时刻,往往是透过阅读、听戏以及家中男丁间接转述,才能模糊摸索外面世界应有的样子。

 

父母在,不远游吗?

 

即便「父母在,不远游」的嘱咐深植人心,孔子还是语带保留给出「游必有方」的转圜。

 

孔子周游列国以降,男性旅行经验倒是屡见不鲜。壮游如司马迁为了写史采风、玄奘为了取经西游、康熙干隆为了视察南巡(更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出走欲);微旅如先秦流行的风情游、魏晋时兴的逍遥游、唐宋风雅的踏青游、明清独钟的园林游……乃至从短篇到长篇、散文到小说,拉开了一条旅行文学道统,在在展示中国对于「行万里路」的向往。

 

相较上述案例,有让曹家接驾亏空的高端旅行,也有沿途餐风露宿的背包旅行,英国却是迟至十八世纪末叶,贵族/乡绅阶层才开始「为旅而旅」,不若以往总是基于迁居、公差等等目的才会远行。原因有三:道路收费系统确立(类似如今国道计程收费),路面状况因而改善;四轮马车逐渐普及,中产阶级投入旅游;旅游作家相继出现,刺激众人流浪欲望。如此观光风潮,使得珍奥斯汀本人、家人、笔下角色也对此跃跃欲试。

 

出走与回归

 

身为男性,曹雪芹在旅行方面遭遇的唯一难题,恐怕就是金钱了。然而,却也因为金钱缘故开展了人生首次旅行──叔父曹頫抄家革职,由南京返回北京(另一次则是晚年重游故地)。珍奥斯汀情况与之相似,父亲退休以后,举家迁居先前曾经两度造访的巴斯。贵为当时英国规模最大的城市,游历与实际长住的心境全然不同,告别了「有阳光有流水,还有微风吹」的故乡史蒂文顿,霎时投入时尚魔都,节制如珍,也不由得在二度搬家时一吐怨气,说道:「逃离那个地方的感觉真好!」

 

创作在巴斯陷入停滞,可以推估珍奥斯汀需要相对宽裕祥宁的环境(后来落脚另一乡间查顿,随即顺利出版四本小说),由作品看来,也不难想见她对于海景情有独钟,举凡《艾玛》、《曼斯菲尔德庄园》、《劝导》都曾经出现(其中若干段落文字优美甚至可以当作旅行文学阅读),且小说善用寓情于景写作技巧,旅行相关情节往往映射角色内心或暗藏转折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