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民国风流】倒大袖短衫配裤裙 :上衫下裙的民初时髦

【作者】 龚元之
文_龚元之/旅读中国 绘_陈巧廷/旅读中国
2017年5月号 第63期
2017.05.03

对现代人来说,褂裙、唐装、中式上衣等等,凡是领子竖起来的、或者斜襟盘扣的,通通画入旗袍一类。殊不知在旗袍流行之前,最普遍的女装款式其实是上衫下裙(或裤),在那个混乱、但又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里,烘托出民国初年的才女名媛的风采。

 

紧窄剪裁高衣领服装流行一时

在一般的想像里,彷彿改朝换代后,大众立刻就穿上了不同的衣服,例如背景设在民国初年的戏里,女角若不是身穿旗袍,就是穿著短上衣长百褶裙的凤仙装。但事实上,民国刚建立时,那些衣服根本还没个影子呢……

 

民国十年到二十年间十分流行的倒大袖长裙款,也称文明新装,在民国十八年的《服制条例》里,和当时开始流行的旗袍并为女子礼服。在倒大袖短衫流行的时候,姑娘们宁愿冬天在衣服里加衬皮草或毛毡,也要把手臂露出来吹风,这就是时髦啊

 

从民国元年的服制规定里可以发现,当时对礼服的定义,一方面来自西方,将西式的礼服大衣、燕尾服作为男子大礼服,另一方面承袭自社会现况,把原属于男子便服的袍褂上升为常礼服,本是汉人女子常礼服的褂裙更提升到礼服的地位了──如今广东、香港等地婚礼中还保有「龙凤褂」的传统礼服,对襟短褂搭配窄身长裙的造型,事实上就是清末民初女子褂裙式礼服的遗绪。(只不过现在新娘全身以大红为底,上面金银满绣,还按金绣密度分为褂皇、褂后、大五福等档次。但在七年代以前,龙凤褂都是传统的黑衣红裙配色)──不仅如此,当时规定的中式礼服的外褂皆四开裾,实际是化用了清代的礼服形制;而且例图造型修长纤细,正是清末流行的紧窄款。

 

本来晚清时衣衫宽大,不论男女袖子都有一尺多宽,服装上往往还搭配上大量镶滚,造型极为繁复华丽。但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以后画风突变,忽然走向窄瘦造型。这个变化从大城市开始,逐渐传播至地方。到了宣统年间,宽袍大袖、大镶大滚的造型,已经只有老派人或是乡间才会穿了。张爱玲《更衣记》中的形容极具形象:「『小皇帝』登基的时候,袄子套在人身上像刀鞘。」这个造型一直延续到了民国肇建之后。当时人吐嘈「新式衣裳夸有根,极长极窄太难论,洋人著服图灵便,几见缠躬不可蹲。」显然他们认为这是受到了西方合身称体的服装风格影响,但衣服窄小贴身到好像一蹲下就会扯破似的,实在穿不惯啊。

 

民国初年女性流行紧窄款的服装与超高元宝领,早期还会穿窄袖内

搭,后来干脆直接露肘。男性在比较正式的打扮中,帽子偏好戴西式的日常礼帽。

 

 

不过事实上,一切都是相对的。宣统元年的衣衫比起十年前自是紧窄许多,但比起之后,此时还算宽松的咧!而且当时女性有束胸的习惯,宽大的衫子套在身上,还显得有几分端庄优雅;窄款的长袄穿上身,纤瘦的姑娘状似一捆柴火,稍为丰满一点就显得肚子肩臂格外圆胖。而且因为当时女装最窄的位置就是在胸线上下,不管模特儿高矮胖瘦,都没有腰身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