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跟我走】千尊泥塑万般楼阁:直面汉唐巧匠工艺

【作者】
文_邢正康/旅读中国 图_邢正康/旅读中国、CTPphoto
2020.06.12

历经十三朝在此定都,西安市区保存的重要历史古蹟从周秦汉唐延续到明清时期,各式古建筑、帝王陵是西安最让人熟知的经典印象。除却大家所熟悉的兵马俑,此次旅读精选西安市及近郊五个鲜少游客拜访的百年古蹟,从不同角度再认识西安一次。

 

 

西安,中国古代历史的活字典,经历十三朝定都于此后,留存下来的古文、古物、古蹟各自分布,可能得用上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才有办法在今天一一走访。

 

为数庞大的古文物,承载著有形的时光足迹,工匠在上头所雕的每一砖、每一瓦,刻痕将汗水与冀望停留于历史的时间线上,现在让我们细细品尝,在文物背后所交织的故事。

 

千尊泥塑的千年古刹─水陆庵 

 

走入大殿,三千余尊彩塑佛像映入眼帘,这里不是敦煌,是六朝古刹水陆庵。水陆庵位于西安蓝田县普化镇,北朝时期,原是悟真峪北普陀兰诸庵内的水陆殿,相传庵毁后,由于三面环水,座落于依山傍水的环境,仅存下来的殿宇慢慢被世人称为水陆庵。

 

唐时扩建后,与上、下悟真寺组成了一个佛寺群,规模宏大,为佛教净土宗发祥地,也是僧人做水陆大斋的重要场所。宋、元、明、清时历经多次重修,尤其明代时,秦藩王朱怀埢认为此地风景秀丽而常游历于此,在奉水陆殿为家祠佛堂后,水陆殿大动土木修茸,且前后共花了五年多时间。

 

©邢正康/旅读中国

 

对比中国各地佛教院落,水陆庵规模并不算太大,由山门、前殿、中殿、大殿组成。在这样院落清幽、精致小巧的环境下,实在很难想像在大殿内墙、柱上精细雕塑著大规模的彩绘泥塑,数量来到三千七百余尊,是陕西保存最完整的彩绘泥塑群,很难不让人心生惊叹。

 

壁塑也称为「影塑」,做法上将泥、细沙与麦秸做材料,以模具翻制造形,表面经过处理后敷彩上色,通常背面黏贴于墙上,是中国山水绘画与壁雕合而为一的艺术形式。

 

水鹿庵的壁塑全部集中于大殿内,分为南北山墙、中央隔间两壁及两簷墙等四部分。泥塑上的造型与其想表诉的内容,皆围绕著释迦牟尼佛的降生与涅槃进行,在人物塑像上甚至还可以清楚辨识出表情、眼神、动态等细节变化,有些粗矿,有些文静,在有限的空间中也能展现出气象万千之势,宛如殿内中自成的小宇宙。

 

中央分为三个区间,释迦、药师、阿弥陀佛,均端坐须弥座上。释迦牟尼佛像左右侍立著迹叶、阿难。药师、阿弥陀两佛左右侧,也各有协侍侍立,均五指合十。三尊佛像背后均有雕工细节精湛的背光,远看气势凌人,近看时精细的雕塑、栩栩如生的神情,彷彿能使观者漫入与佛教对话的世界。

 

©邢正康/旅读中国

 

南北墙上的泥塑同样精彩,以横轴连环画的形式,呈现出释迦牟尼佛的一生故事。这些泥塑相传出自于熟稔影塑手法的唐代雕塑家杨惠之,他将「影塑」与「浮塑」做结合,创造出「壁塑」型式,将山脉石峰、云海景观与人物画融入雕塑作品中,手艺精湛。后又经明朝大师乔仲超在杨惠之雕塑的基础上重塑佛像。

 

然而当中值得留意的是,水陆庵内所有的观音菩萨像上都留有胡须。胡须佛像的起源来自于古印度,主要来自当时僧侣们对于佛陀形象的想像与描述,在佛教入中国的几百年间,佛陀形像已被各种地域文化及当时意识形态转化融合,唐宋之后的汉传佛教中,佛像已鲜少出现胡须形貌,因此水陆庵内的胡须佛像较为罕见,也成为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