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番商传奇:岛夷斯杂国际港

【作者】
文_林宜慧/旅读中国、旅读编辑部 图_陈育升/旅读中国
2020.04.06

泉州港自唐代便有兴盛的贸易活动,晚唐诗人形容它「秋来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添外国人」、「岛夷斯杂」,发展到宋元时代,泉州港已经是当时的世界四大港口之一。

 

 

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陆上丝路一直为东西两方的主要通道。然而隋唐以后,两次的邻国战争,使商人不得不避开战祸区绕道而行。陆上丝路受到阻碍,间接促成了海上丝路的形成。而后随著造船技术提升,海船高乘载量、摆脱兽力依赖的便利性受到商人的欢迎。自此,两者地位转折,海上丝路成为东西贸易的主要枢纽。

 

隋唐时期沿海地区兴起一批港口城市,由北至南有登州、莱州、楚州、扬州、温州、福州、明州、泉州、潮州、广州、交州等。当时广州地处核心,为番商来华的第一站,自然成为中国贸易第一大港,与泉州、明州、扬州并称唐代四大名港。唐开元时期,于广州设立「市舶司」,如同今日的官方海关单位,专责处理海上贸易事宜,为史上记载的第一个市舶司。

 

北宋崛起超广州

 

北宋初期,广州仍为唯一设有市舶司的港口,举凡出境商船、入境蕃货,皆必须绕道至广州报关。泉、广之间海道礁石浅滩多,航行险峻,造成诸多不便与民怨。北宋中期,广州官吏乘机敲索,费重利薄,导致南海蕃商纷纷转而至泉州贸易;另外,北行的登州港被迫关闭,商船转向泉州。

 

顿时,泉州的海务贸易量日渐增长,北宋宋哲宗元祐二年(一〇八七年)泉州市舶司设立。到了南宋,泉州地位基本已经超越广州,一跃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贸易港口。

 

繁华东方第一港

 

元代的泉州进入鼎盛时期,泉州的行政地位被提升,又随著海上航线进一步延伸至埃及、非洲地区,在泉州居住的人除了蒙古官吏、汉族商人、百姓,大量来自阿拉伯、波斯、埃及、印度、南海诸国等的外国人在此居住,形成市井十洲人的热闹景象。元朝在宗教信仰方面予以自由和宽容,也因此造就了泉州「满街是圣人」的多元宗教景观。

 

泉州城里也形成「蕃坊」的外国人社区,拥有蕃长,专门处理外国人的宗教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事务。根据统计,唐武后天授年间住在广州、扬州、泉州诸港的阿拉伯人已达数万,宋元时期可能已达数十万。这时的泉州港,已是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世界第一大港。

 

海禁政策泉州衰

 

明代实施海禁政策,走私活动应运而生,正式港口逐渐没落。过去荣耀的泉州港,只剩通往琉球的航线,又由于港口条件不利,琉球贡使改于福州出入,明中叶以后,市舶也随之移入福州。同时,因走私活动而兴盛起来的漳州月港,成了福建对外的贸易中心。而广州港在泉州港衰退之后,又恢复成为中国第一大港。

 

千年海路波涛汹

 

纵看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变化,泉州虽然不是最长寿的港口,但保留了海丝昔日最荣耀的光辉。泉州既是陆上丝路的终点,也是海上丝路的起点,两个体系交汇于此,渲染出泉州独有的文化气质。或许有人感慨于明清之后泉州港在贸易舞台上黯然退下,但转念一想,也正因为如此,泉州未受近代西方殖民者的侵扰,得以保持浓厚的闽南风情。

 

让泉州讲海丝的故事恰如其分,百代以来,这里的先民都与海洋一起生活著,不管是远从大食而来的阿拉伯商人,或是后来到世界各地打拼的侨民,泉州都永远是这些航海人的心灵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