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我到北京放寒假】在团队旅行中找到自由探索的乐趣

【作者】
图、文:张语冰(清华大学中文系一年级)
2019.03.20

北京之行对于我而言,可说是一个在接触中学习,在矛盾中碰撞,在一个陌生的异地中踩著相同的起跑线,以十天为期的一场探索竞赛,对手有来自台湾各地的二十多名大学生,有我在台湾十几年所累积下的生活价值观,当然还有我顽强的惰性与对于未知的谨慎。

还记得上大学前的暑假,经历了与同学的十天的环岛行后,在最后的旅行检讨之夜,我被问到了满不满意这次的旅行规划,以往我也曾问过自己究竟喜欢怎样的行程,我的答案也永远都是「我向往自由的行程,而不是由必然的点与点串接的旅行」,听起来很高大上,然而仔细回头想想,缺乏真实行程规画经验的我,似乎是没有资格讲出这句话的。

 

 

充满偶然的旅行

 

这次的北京之行出自一个偶然,爸爸偶然在《旅读中国》杂志上看到了这个营队讯息再加上时间配合,促成了我这次充满偶然的旅行,这种偶然也持续充斥这十天来的旅行探索,走入路途中每一家偶然遇到的便利超市,由故宫角楼上的偶遇促成了与北京青年的半天故宫游,和北京坊里一家小小服饰店的老板谈论两岸政治的一席话,甚至是在南锣鼓巷边上一家贩卖五花八门水母的小店听到的水母寿命与饲养问题。空间转换,故宫中经过修缮的太和门和保留著质朴面貌的其他城楼一同伫立,游客嘻笑著在崇祯皇帝亡故之地拍照,北京城边缘地带充斥著荒土与煤堆的小村,还有北京坊胡同中干净整洁能冲水却独独没有隔间的厕所,在地的探索由一个个偶然的人事物所构成,在构成中又与记忆中的映象冲突重制,产生了足以让人再三回味的余韵。

「请问您可不可以帮我照个相?」是源起。

「又见面了,要不要干脆一起走?」是接续的故事。

「要不要加个微信?或是你们台湾习惯用甚么?Line吗?」是未完的结局。

独自一人在上午的自由时间走进了紫禁城,偶然遇到了一个住在北京当地,却是第一次来逛故宫的互联网青年,同行途中拿著导览器的我负责讲述北京故宫的历史故事,他负责认路指路,分工井然,闲步途中顺便交流一些两岸的差异与彼此的印象,一切仍是出于独身的偶然。

 

一群人到一个人,其实都是自己的选择

 

我想偶然往往是与独身相挂钩的,小团体固然在路途中可以享受聊天嘻笑的乐趣,但往往也容易被团体计画所限制,而失去了静心观察与任意来去带来的偶然良机。

这次的旅程,我从大部队中紧跟在领队身边专注听讲的大学生,再到自由时间时靠手机钱包走天下的异乡客,身边纵有从一群人到一个人的反覆变化,但我最享受的还是自己一个人面对前方街道的未知挑战,从第一二天只敢在青年旅社附近晃荡,早上吃个清真风味早餐再顺路逛逛回程路上的每一家便利商店,晚上用高德地图找到了连锁的大超市,超市里甚至有卖活的鳖与比目鱼,当探索渐渐扩展,尤其是经历了第二天长长的手机门号与银行卡申办之旅,四个人在广袤的北京街道中穿行,走入一间又一间银行为了银行卡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增加了我行走于北京的自信心,也让我更有底气重申—我还是喜欢一个人行动的自由行程,这并不是说旅行只是纯粹的出走,经过这次经验我也明白自由往往是建立在事前的全盘掌握之上,这也不是对于同伴的抱怨,有时候这种感觉只是出于一顿午餐,我想吃这家,你想吃那家,短短十天的旅行为什么要因为这种小事而产生不愉快呢?回归到个人来说这只不过是一个选择罢了,正如从一群人到一个人也仅只是选择而已。

 

 

 

↶↶↶加入旅读LINE@好友,好康优惠讯息一把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