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止于至膳】细说「饮食之本」:千百年来碗里羹

【作者】 干馨萱
文_朱振藩 图_CTPphoto、视觉中国
2018.12.31

在中华饮食发展史上,「羹」的起源甚早,种类变化同样繁多;而一杯羹不仅可以餍足口腹之欲,居然还能够覆国倾城⋯⋯真个是食也,命也!

 

食羹之始/史

 

羹的起源甚早,传说在帝尧时,它就已经存在。制羹是煮肉(或素)熬汁,接著再加调料,故后人将此种制羹,亦称之为调羹。

 

羹在同汉饮食中,具有重要至极的地位。当时的主食为饭,贵族经常食用脍、脯,以及炙、烹所炮出的肉食,大都淡而无味,如果没有汤汁,很难佐餐下饭,故须备羹吃饭。

 

商周时期,羹的记载和品种益繁。在《周礼》、《仪礼》、《礼记》等书中,已载有数十种用牛、羊、犬、豕、鸡、鬼、鹑、雉及一些蔬菜的羹。及至春秋战国时羹的品种更多。据古学者考证,当时的羹主要有三:其一是专指肉,《尔雅.释器》云:「肉谓之羹。」其二是带汁肉,《尔雅》旧注指出:「内有汁曰羹。」其三是肉汁,《荀子.非相》表示,「啜其羹,食其胾」,说明它是肉汁。事实上,除以上的解释外,尚有肉、蔬混合的「芼羹」及专用菜蔬所制的羹。

 

 

「羹」的政治学

 

在肉羹方面,当时最有名且至今仍朗朗上口的,乃是令人能动食指的鼋羹,但能流传久远的,则是羊羹。其影响之大,迄今难出其右。

 

《战国策.中山策》内,有一则「以无(即亡)亡国」的故事。话说中山君有次命庖夫做羊羹宴请群臣,正因它是御食,滋味格外鲜美,受赐煮无不心怀感激,大将司马子期竟未赐食,让他觉得颜面尽失,心中非常不满,于是投奔楚国,再三怂恿楚君,发兵攻打中山,结果一如所料,楚军势如破竹,中山因而亡国。中山君很懊恼,遂发出:「吾以一杯羊羹亡国」的浩叹,可惜于事无补。

 

到了南北朝时,羊羹仍是大众重视的美味,毛修之更因善烹羊羹,成为进级的阶梯,依《宋书.毛修之传》的叙述:东晋击败后秦,他担任刘义真的司马,一同镇守长安,过没多久,大夏的赫连屈丐击破刘义真于青泥城,毛修之被俘;等到北魏的拓跋珪打败赫连昌后,毛修之又成了北魏的俘虏。

 

他本人善烹调,特地烧碗羊羹,献给尚书,崔浩品尝,「尚书以为绝味,献之于拓跋寿(太武帝)。寿大喜,以修之为太官令」。毛后来仍亲炙羊羹献给皇帝,自然恩宠有加,累迁至尚书、南郡公。毛修之得以升官晋爵,固然与他率兵平凉有关,但归根究柢,善于烹制羊羹才是他安身立命,进而得君宠幸的主因,足见「虽小道,亦有可观者焉」。

 

 

 

羊羹与烙馍

 

经过唐及五代,羊羹仍具有一定地位。据说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曾在穷愁潦倒之际,在长安吃过回民烧制的羊羹和烙馍,认为是绝妙滋味;又,大文豪苏轼亦对羊羹赞誉有加,留下「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现今羊羹与烙馍已进一步结合,成为长安著名的美食「羊肉泡馍」。

 

「羊肉泡馍」的馍,本名饦饦馍,它是用九成面粉和一成已酦酵的面粉,经混合揉匀后,再制成馍胚,入炉烘烤而成。其特色为:酥脆甘香,入汤不散。至于那碗羊肉羹汤,亦非等闲。须先将一副羊大骨置于锅中,接著放调味袋(内有桂皮、花椒、茴香、姜等),以大火煮两小时,撇净其浮沫,再将羊肉块入锅,用旺火烧沸,并用木板加盖压实,经八小时文火慢燉,汁浓肉糜始成。肉则另捞出置于案上,随顾客任择部位切配。

 

↶↶↶加入旅读LINE@好友,送旅读中国经典期刊到你家